他在故乡的怀抱里安睡
——谒诗人昌耀先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2473d0100j7s9.html) - 纪念昌耀的文字_晴朗的风声_新浪博客 作者:谈雅丽
昌耀先生的墓地在桃源县三阳镇的红岩档,常德诗人节那天,我们陪同一群外地诗人前去拜祭他青山碧水间的坟茔,小小墓地杂草从生,显得荒芜寂静。在墓前,我们献上了蓝紫色的睡莲和山里的野花,对于这个从小离家的游子而言,此刻他睡得多么安静啊,再不受右派之苦,没有贫困之难,没有疾病之疼来折磨他了。现在,只有岩档的碧树青禾,桃溪的白鹭陪伴,他靠在母亲身边聆听着什么,一生中想对故乡说出的话终于可以尽情倾诉……
前去拜祭的诗人熊国华和胡的清都是昌耀的挚友,他们说起昌耀的一些往事。这个十四岁抛别故乡和母亲的孩子,选择了西部的劳奔和苦难,他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在部队开拔前临街店铺的小阁楼里,母亲寻访多日才找到两个多月未见的昌耀,而昌耀却躺在床铺上装睡,母亲见他满头汗水窘迫的样子,心疼地下楼了,当昌耀奔到窗口寻找母亲,只看到她在街头的一个背影,母亲把她的一把蒲扇留在昌耀的床头,一年后四十岁的母亲贫病去世……昌耀因诗歌《林中试笛》被打为右派,辗转于青海戈壁滩上,从此再没有回到故乡看一看他的母亲。
其实,选择去西部不见得是昌耀对西部怀有多么深刻的感情,更多的是因为他作为诗人渴望浪漫激情的冲动。多年后,他用一首诗《南曲》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称自己为“一株化归于北土的金桔”。当他辗转于西部,自己也说“待我成长为一个懂事少年就已永远地离开了故园,并为一系列时代风雨裹挟,———‘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不得泊岸。” 昌耀被中国作协评选为当代新诗实力派诗人第一人。可惜故乡对他却知之甚少,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远方的游子中有这么一个诗人。常德诗人周碧华是昌耀的好友,他在纪念昌耀的文字中说起1993年昌耀曾连续多封书信,委托他在常德找一家接收单位,但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一个诗人,昌耀也曾希望常德的朋友能替他找一位故乡的妻子,终于未成。
故乡没有用宽阔的胸膛迎接这个饱受创伤的孩子。朋友们将他的一半骨灰带回桃源,但在昌耀逝世后十年间,故乡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葬在乡间的诗人,坟茔倒塌,遍地荒草,在拜祭昌耀的墓前冯明德老师说起了一件小事——因为没有一条可以通向墓碑的小道,墓地旁到处都是踩疼的花生苗。诗人的家乡,当地的乡亲竟然没有人知道此地埋葬着中国诗歌界的一座高山。
昌耀是一个苦命的诗人,因为癌症痛苦自杀,离家四十年后的一个下午,昌耀回到过桃源故乡,他面对记忆废墟,他又能说出什么?这个曾乐道于“卡斯特罗气节”、“以色列公社”,几疑自己天生 “左派分子”的诗人,却在1957年成为右派。做了近二十二年的大山的囚徒。桃源是中古时的乌托邦,而二十世纪乌托邦的信徒,却成了这个神圣祭坛的牲灵牛马。在昌耀诗文总集中,他长达30年创作活动竟没有一首是写故乡的,也许因为故乡对他的伤害太深,他不堪回首。
在前年的常德诗人节期间,人民文学的韩作荣老师特地到昌耀墓前,因为昌耀是他最景仰的诗人。此次诗人节黄礼孩、冯明德、胡的清和熊国华等又特意拜祭昌耀墓,洪烛和唐力在诗会上更是说出昌耀对于新诗界的巨大的意义,他们认为昌耀是中国百年新诗中新诗精神的代表人物。
洪烛老师说,昌耀继承了屈原深爱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现代的诗歌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诗歌思想性。
在白鹭飞舞的昌耀墓前,我们都说不出话来了,其实内心感到过去十年,故乡其实忽略了昌耀这个远方的游子,对于我们写作诗歌的人来说,我们都有美好的心愿,要重新认识这个诗人,要重新地读他的《划啊划》,读他的《土伯特人》读他这个湖湘诗人写给西部的、史诗般的诗咏。
十年了,昌耀在母亲的怀抱里安睡,山野荒芜。前不久,黄礼孩老师打来电话,他说他梦见常德给昌耀铸上一本金光闪闪的书。或者常德这座——昌耀的故园,在几年之后能够知道、能够肯定昌耀的价值,能够真正地接纳他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