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验多多,教训不少,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教训,莫过于教育和医疗这两个不该产业化的行业被决绝地推向了市场。
没作过深入研究,不敢妄论这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不过仅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这种说法确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硬说中国教育已经全部沦为以利润为最高追求的特殊产业,想来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强烈反驳。可谁能否认孩子教育是中国大多数家庭最大开支这个不争的事实?谁能阻挡那些游走在体制内外以挣钱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机构?谁又来治理学校和老师名目繁多的收费行为?
包括如何规范以精品辅导和提高分数为名、榨取学生家长血汗钱、寄生在教育这个大蛋糕上的各类教育机构,确实需要主管部门来直面和回答。
据知情人透露,只要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过硬的关系,即便只有小学文化,一样可以获得社会办学资质,一样可以在偌大的教育产业里赚它个钵满盆溢。
据知情人介绍,没有教室没关系,花钱租用就行;没有名师没关系,花钱请来就行;没有关系没关系,花钱疏通就行。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切都可以用钱摆平,之后坐等收成就可以了。
显然,投身教育产业的精明人士们都很清楚,在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社会里,从学生身上赚钱是最有把握的事情了,只要有足够的名气人气,只要有能力让家长们尝到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甜头,那收益红线肯定会节节高升,想下降都不可能。
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上各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公开的还是半公开的,有名的还是没名的,全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全都火得一塌糊涂。
于是我们看到,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辅导资料满天飞,不少干脆与学校老师达成“产销一条龙”的高度默契,家长只有掏钱的份,学生也只能疲于应付,别无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在各个中小学门口,一到上学和放学的当口,各类教育机构派出发放宣传资料的工作人员便会一哄而上,不管学生家长要与不要,就是一个劲儿地往你手里塞,让你猝不及防,让你无处闪躲,让你不得不感叹教育这个产业的火爆与混乱。
不仅如此,在这个混乱的产业里,还一再出现学校老师不认真传道授业解惑、业余时间再偷摸办班或出去讲课的传闻,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家长坚定了这么一种扭曲的信念:要想孩子学习好,课外补习少不了,管它效果怎么样,车轮战术先用上。
在这个混乱的教育产业链条上,家长们愁得够呛,孩子们累得够呛,既得利益者们乐得够呛。
弱弱地想问一句:关乎百年大计的教育真的适合产业化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