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1-8-4 14:39 编辑
敲下这个标题,自己知道大了些。这其实是自己一直想写的一个系列。一直不曾动笔,除了时间的关系,还想让自己再沉淀些,梳理下关于读书的文字,应该包括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最近读了艺文宜笑,莫冉的两篇帖子,触动了心里的弦,也码几个字,助兴也好,凑趣也罢。只是我的一点个人体验。
我不是一个早慧的孩子,读书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应该自小人书始。
家乡小城的南城墙下有一个小人书摊,主人姓邵,人称老邵太太。她的书摊就是两根竹杆,横着绑了四道铁丝,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人书,斜倚在城墙下。老太太很胖,她自己坐一个看似很结实,稍大些的马扎,不时站起来应对小顾客们。看书的小孩子也都围着书摊三三两两地坐在小马扎上,全不管街面人来车往的喧嚣与扬起的尘土,捧着小人书沉浸其中。
那群孩子中,常常有我。儿时的我,好象对吃的零食兴趣不大,向父母讨了零钱,大都送给了那些百读不厌的小人书,送给了老邵太太。当时好象看一本小人书也就一、二分钱,老邵太太定价的依据也只是书的厚与薄,新与旧。现在想起来,那些看过的小人书仍历历在目:顽皮的小兵张噶,机智的小英雄雨来,鸡毛信中的海娃,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龙梅和玉蓉………这些崇拜过的人物也在刹那间鲜活起来,因为他、她们曾反复走进我儿时的梦境……
当然还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出版时,我应该已经小学毕业了。前些日子看了一个马术表演,其中演秦琼的演员拿一把大刀在耍。我大笑,儿时我就知道秦琼秦叔宝用的是金装锏,而杨林的兵器应该是囚龙棒啊。即使是现在,提起小人书版《西游记》,我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封皮应该是兰地套边。书名竖排在一侧,中间是彩绘的人物。有《盘丝洞》、《三打白骨精》等等,甚至能记起画面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子里打秋千的画面……
小学三年级,我有了平生第一张借书证,是小城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为了读书,我还成了这个阅览室的义务馆员之一。那时的少儿阅览室还是平房,冬天没有暖气的,吃过早饭,我会早早地离家去那里,哆嗦着用细细的树枝生着炉子,再压上煤以后,自己会找一本书,守着炉子,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等到来读书的小朋友都来了,室内已是很温暖了。
不久后,阅览室的王姨见我做事认直,字还工整,又把新书入帐登记的事儿交给我,而我也可以不受限制地从阅览室借书回家读了。
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送盐》就是在那时读的。说的是皖南事变后,在江南的新四军和游击队上山打游击与国民党军队周旋,为了支援我敌后武装,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给游击队送盐,送咸菜,后来竟将盐水溶化在截短的木棍中,送到大山深处的游击队手中,再用水煮熬成盐食用的故事。当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那些游击队员,地下交通员与白匪军斗智斗勇的故事,但英雄人物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的乐观与坚韧,也在潜移默化中注入了我的性格,应该是这样。 还有一本书值得一提。那就是叶永列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现在家里应该还有,当然是我买给女儿的,内容也更新了不少。说值得一提,是因为书中提来的未来世界,好多已经以实现,众多新发明、新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印象很深的全自动洗衣机,电子图书馆的光盘存储,对了,还有用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正立体形状的西瓜等等,可当时的我可是对此无眼神往的。
我甚至在小学三年级,平生第一次写了一段故事。说得是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连长去团里争阻击任务的故事片断。上中学的大姐不知怎么看到了,连声说有点意思,我是又羞又恼,
抢过来重新藏了起来。当然,那故事注定没法写完,现在算来,是平生第一个烂尾楼吧……
图书馆的王姨前年去世了。没有人通知我,我自然也没能回去送她一程。可在心里,她是我的一个老师,一个恩人,永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