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河南人的话题,至少在十多年前就曾经被吵的沸沸扬扬,当时在中青论坛的一个版块,好像是叫中青在线,记得当时的版主叫李方。因为一篇贬低河南人的文章,引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最后演化成一场谩骂式的战斗。
有一个幽默故事这样讲:甲对乙说:某人说你素质低,爱骂人。于是乙果然破口大骂:胡说八道,操他妈,是谁说的?
当时一些河南的网友,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与这个故事有些异曲同工,恰恰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别人所说的是对的。
还有一些为河南人辩护的人们,总喜欢说河南历史如何的悠久,文明如何的璀璨,曾经出过多少了不起的人物。
诚然如是,但这只能说明过去。与当下并没有多少关联。做为一个真正爱惜河南的河南人,应该叫自己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理性的思考当下遇到的问题。
必须说,的的确确是有一些河南人在外边,做过一些不太文明不太光彩的事情。并且由于河南人口基数的庞大,这些事情就显得多一些。
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河南的确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
事实摆在这里,都是无须讳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思考这背后的一些东西---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先从地理方面来讲,有一句俗语,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相当多的人似乎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下围棋有句口诀,叫金角银边草肚皮。事实上历代王朝的更替,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原则,自国家的边角入手,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最后逐鹿中原,定鼎天下。
换言之,中原,是果而不是因。得中原者得天下,并非是说只要得到中原,就可以得到天下。而是说到最后得到了中原,才能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天下。
中原,具有天下的象征意义,就如同世界杯上的大力神杯。只有在经过了艰苦的鏊战,打败所有的对手,才能把大力神捧在手中。
那么在取得天下之后对于中原地区的管理上,统治者基本上都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对自己忠诚度高的人来经略。这就使得中原地区在执行最高层政策的时候,最积极,最不打折扣,甚至比上边还要左。建国之后,六十年代的信阳事件,是一个很生动的证明。
与此同时最高层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把金角和银边,都要看得比草肚皮重要。以建国后为例。五十年代,政策倾斜东北重工业基地,然后是西南西北大小三线。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再然后是西部开发。这种政策的倾斜有些类似于以前对于农民的剪刀差-----从农民身上剥夺资源以供应城市。这就意味着河南人民必须付出更多,吃更多的苦。河南在中国的地位,有些类似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却还要时时承受产业链上游国家的非议。
有数据可以证明:河南粮食总产量最高时曾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劳务输出则长期占居首位。但国家在政策的制定上,扶持却相当少,一直到最近几年,才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河南人民已经默默多付出了几十年的辛苦。
打个比方,如果把整个国家看做一个家庭的话,那么河南一直扮演着这个家庭中长子的角色,默默的种地挣钱,贴补家用,供养他的兄弟们在外边经商、读书、从政,等到他的兄弟们都有所成就的时候,反而趁托的老大木讷和笨拙。甚至是无能。
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河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长年都居高位。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一个职业经理和一个农民工聊天,两人同样的年纪,参加的同一年的高考,考的是同样的分数,但是一个上了名牌大学,做了西服革履外表光鲜的职业经理人。而另一个却是落榜,做了一个光着榜子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
而这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河南人。
那么一个农民工和一个职业经理人,那一个更能给自己的家乡带来荣誉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但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何在?那答案,却在风中飘。
然而河南人民并没有停滞不前怨天尤人,他们也想富裕,他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追求的过程中,也确实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我并不以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也不以为是可以原谅的。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实了中国古老的那句谚语:仓禀实而知礼节,在富裕之后,才可能去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这需要一个也许会很漫长的过程。
希望大家能在可以的时候,尽可能的理解一些,因为,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当他得到食物时,真的很难再保持优雅的吃相。就像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有时真的很难遵守一些规则。
最后,我并不是说要反对与河南人打交道时,多一些小心,事实上你和所有人打交道时,都要保持相应的理智,才可能不被骗。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明白,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地域是可以孤立而存在的,约翰多恩说过,当丧钟想起时,他是为所有人而鸣。不管是那个地方的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这个庞大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地区差异,也许你现在的富足正是建立在河南人的不富足之上的。
那么,你怎么能够穿着河南人的裤子,反过来再义正辞严的指责河南人不穿裤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