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余秋雨谈阅读(三)
查看: 405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秋雨谈阅读(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7-15 08:3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高雄中山大学演讲(上)


    各位朋友:
  中山大学我一定会来,原因之一是余光中先生在这里。我在《山居笔记》后记中曾经写到,自己的散文集在台湾出版,生怕有几个人看到,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位与我同姓的先生。今天,居然由他来主持演讲会,演讲的题目又是读书,那我就更胆怯了,有谁敢当着余光中先生的面大谈读书?
  但是报纸已经多次预告,今天又有不少其它城市的朋友远道赶来,看来只能硬着头皮给大家提几点读书建议了,请余光中先生和在座诸位指正。
  在中国话里,上学也叫读书。今天我们所谈的读书只指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当然是针对青年学生而言的,但我看到在座又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朋友。青年人的读书和成年人的读书在总体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需要分开来讨论。当然这种区分又不是绝对的,有些青年人在阅读上已经成年,有些成年人在阅读上还算青年。  
  青年人的阅读
  我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
  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一些过来人的指点。我大概也能算作一个过来人,因此可以和同学们随便谈谈。
  一、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意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杂谈》)
  诸位报考大学的时候,刚刚从中学出来,都还不到二十岁吧,大人们还习惯于把我们称作孩子,青春的生命那么可爱又那么具有可塑性,却一下子被浇注在某个专业的模坯里直至终老,真是于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的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所大学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即便通识教育也保留着某种难于克服的狭隘性和被动性。因此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此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它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个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书桌上不堆放多种类别的书,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籍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有人认为,名著总是艰深的,不如读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其实,第一流的作品由于逻辑比较清晰、表述比较果断、个性比较鲜明、形态比较优美,阅读起来不见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费力。即使费点力,因你内心深知其足可一以当十,也会感到值得。
  那么,如何确认名著呢?这就需要寻求帮助了。过去很多大学者都为青年人开列过“必读书目”,但他们既要顾及各门学问的完整性,又要顾及青年人的多种层面和多种可能,总是把书目开得太长。“必读书目”其实变成了“重要书目”,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小书目。是否有针对性决定于书目开列者对阅读者的了解程度。青年学生不妨找自己信赖的师长作一些必读书目方面的交谈,交谈中要把自己的兴趣、欠缺和已读过的名著告诉师长,以求获得有效的指导。  
  四、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即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洒之处。
  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许说暂时无缘。
  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谓可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
  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开发生命并不是重塑生命,我们的生命并不太坏,没有必要打碎了重塑。任何开发都应该顺应着地理地脉,开发生命也是同样,硬撬硬凿会伤筋动骨。如果某个领域的几部代表性名著都读不下去,那就证明你与那个领域整体无缘,想开一点,整体放弃。也许几年后突然读得下去了,说明当初的无缘是短暂现象。但暂时现象也是真实的,不可为几年后的可能而硬来。
  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有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一读,因为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熟悉的范围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名著是基础,但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两位年老的图书馆管理员笑咪咪地告诉我,他们能从一年级学生的借书卡上预测这些学生将来的成就,几乎是百试不爽。毫无规律胡乱借书的很难有希望,穷几年之力死啃一大堆名著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借书卡上过于疏空的当然令人叹息,借书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摇头,我上面讲的这些道理,有不少正是从他们那里讨教来的。  
  五、有一二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它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与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有很多比他学问更高、艺术更精、名声更大的人物却没有在你心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同构不等于同级。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但他的存在,证明你所进入的生命系统的某些部分,一旦升腾,会达到何等壮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崇高的缆绳。
  有的同学把文化偶像的崇拜一律看作幼稚行为,成天懒洋洋地对一切可以仰望、可以进入的对象爱理不理,偶尔心有所动也快速地自我熄灭,实在是坐失了很多良机。
  那些读了一辈子书却说不出最喜爱哪几部著作、哪几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学富五车的老学者,我也不敢恭维。在如此广阔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兴致,失去了亲和的热量,失去了趋附的动力,整个儿成了一尊冷眼面世的泥塑木雕,那还说得上什么?  
  六、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起来了,而流通往往能够增值。
  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绾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浮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肤浅变得更加肤浅。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等到毕业之后,大家在人生感受上日趋成熟而在阅读上都成了孤立无援的流浪者,这倒需要寻找机会多交流读书信息了。那是后话,过一会儿再说。  
  七、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手边。
  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有人说,做卡片的原因是自己记忆力太差,读过的书老也记不住,记不住等于白读,留下几张卡片也算是自我安慰。
  实际上,阅读的记忆力有一种严格的选择功能,书中真正深切触动你的内容,想丢也丢不掉,对此你要有更多的洒脱和自信。
  记不住当然是大量的,但记不住的内容又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真实的遗忘,一部分是无形的沉潜。
  属于真实遗忘的那部分,不必可惜,就让它遗忘吧,能遗忘也是一个人自由自主的表现。太监之所以要记住宫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不能自由自主,不敢遗忘。正是遗忘,验证着生命结构的独立。
  至于无形沉潜的那部分,我想大家都有过体会。在一定场合,由于一定的需要,居然把多年前早就淡忘了的印象搅动起来了,使自己也大吃一惊。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人类的大脑机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记住记不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轻轻松松读下去就是了。
  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旳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实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八、有空到书店走走
  大学生的阅读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书店当然比图书馆狭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向?这些走向与社会走向有什么关系?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这些疑问的最好场所是书店。
  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夸张的宣传,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热气腾腾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莫名的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本书。在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选书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性拥有的必要性,于是在书架前进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4
发表于 2011-7-16 13:29 |只看该作者
只有弄懂了才能记忆,这句话我赞成,读书读到开始有些体会心得时,那种感觉真叫欲罢不能,读书人的快乐 ...
魔皇2011 发表于 2011-7-16 12:54


我看余秋雨说看西方哲学,黑格尔、尼采时用过类似你说的欲罢不能,快乐等,词汇不一样,气势很是相似。恭喜你,你和余秋雨在高层思维上可能有沟通。

有一点我记得清楚,他合上《悲剧的诞生》时说:“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书。”

建议你说什么都要搞到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史稿》(我的库藏中唯一没有余秋雨的这一本),在这方面余是前辈,你会学到不少。有什么心的,别忘了向我汇报。(*^__^*) 嘻嘻……。虽然我不太懂。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7-16 12: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魔皇2011 于 2011-7-16 12:58 编辑
李哲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我看了三四十页不知所云,我放弃了。魔皇不畏艰险可以一试。不过我看到过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所有的知识只有弄懂了才能记忆 ...
天晴 发表于 2011-7-15 22:20


只有弄懂了才能记忆,这句话我赞成,读书读到开始有些体会心得时,那种感觉真叫欲罢不能,读书人的快乐正在于此。

《批判哲学的批判》我翻了一下,李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写的,《悲剧的诞生》我啃了一部分,我以为尼采是背朝死亡,春暖花开,企图以艺术之舟渡人生之河。所谓悲剧不过是人为了克服生存的恐惧(死亡),而创造了诸神。酒神精神说穿了不过是一种有力的幻觉,尽管有力,终究是幻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7-16 09:26 |只看该作者
你的床头放上余秋雨好了,这一点我敢保证我不会说错,我会很快写出我看余秋雨的感想,那时候也许你对余 ...
天晴 发表于 2011-7-15 22:25



有机会细读余秋雨的书。
傅雷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在我心目中他不只是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如果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一二,当终生受益。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7-15 22:27 |只看该作者
徜徉于书海,可以忘却很多烦恼
宜笑 发表于 2011-7-15 15:14


  呵呵,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烦恼都抛在脑后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7-15 22:25 |只看该作者
常在案头和床头放一些书,最近放在床头的是《傅雷谈艺术》。
不知道什么是一流的书,只知道什么最喜欢。
莫冉 发表于 2011-7-15 19:19


你的床头放上余秋雨好了,这一点我敢保证我不会说错,我会很快写出我看余秋雨的感想,那时候也许你对余秋雨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但是,如果你和傅雷有同构关系,也许,你也通过《傅雷谈艺术》握住了通向伟大的缆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7-15 22:21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很难做到静下心来读本名著!上学时确实读了不少,现在每天留恋于网路中,心性浮躁。
红妹妹 发表于 2011-7-15 19:08



   我给你的建议是直接读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 。我名著看的也不是很多呀。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7-15 22:20 |只看该作者
首先感谢天晴兄,转载了余秋雨关于阅读的演讲文字,读来我深受启发。我说一下个人体会:

一,名著啃不动 ...
魔皇2011 发表于 2011-7-15 15:32


我跟你一样,我更重视余秋雨对青年读书的讨论,我的原因是年轻的时候太欠缺,需要恶补。下面逐一和你讨论你说的四点。
一、关于名著怎么看不妨一试。李哲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我看了三四十页不知所云,我放弃了。魔皇不畏艰险可以一试。不过我看到过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所有的知识只有弄懂了才能记忆,但是对于老子是一个列外,就是不懂也得记住。
二、卡片我没有,我用电子版看书,地名人名和重要的部分我涂红,然后反复阅读,力求记住。这一点你我都没有听从余秋雨,我觉得没错。
三、看完书,写一点读书笔记是余秋雨一贯要说的问题,《笛声何处》里说过这些我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些,我做过一点但是不多。根据读书笔记,余秋雨出版了不少作品,这个我知道。也许,我们功夫不到。
四、突破一点常规,很正常,不必在意。你再看成年人读书,那就更需要这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7-15 19:19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天晴的贴子,受益匪浅。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7-15 19:19 |只看该作者
常在案头和床头放一些书,最近放在床头的是《傅雷谈艺术》。
不知道什么是一流的书,只知道什么最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7-15 19:08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很难做到静下心来读本名著!上学时确实读了不少,现在每天留恋于网路中,心性浮躁。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7-15 15: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魔皇2011 于 2011-7-15 17:35 编辑

首先感谢天晴兄,转载了余秋雨关于阅读的演讲文字,读来我深受启发。我说一下个人体会:

一,名著啃不动放一放这话不错,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久攻不下的确不妨退一步,但我看到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告诫,工作最好一次做完,不要重头再来,浪费时间,这个也有道理,虽然并不针对阅读。所以我以为阅读能鲸吞的就鲸吞,鲸吞不了的就蚕食。

二、关于读书卡片,我觉得还是要做。现在的卡片很贵,真要有心治学的话,将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做了匣子,再分类存放相当占用居家空间。所以我都改用电脑储存了。写论文可针对性地摘录卡片,但平时阅读中那些精彩文字,就这么随意翻过,实在可惜,应该储存摘录下来。集腋成裘终有大用。

三、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有一部分关于写读书笔记的文字,我个人以为不要花太多精力。

四:余秋雨到最后一段怎么自相矛盾了,“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先前还说只读一流的书,怎么又劝人去书店买“不重要而有趣的书”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7-15 15:14 |只看该作者
徜徉于书海,可以忘却很多烦恼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7-15 08:39 |只看该作者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

“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