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9-9 18:13 编辑
不喜欢看舞蹈的人怕是不少,但,不欣赏芭蕾、探戈和踢踏的人几乎没有。
轻盈、舒缓、优雅的芭蕾(ballet),是法语的译音,最早出现在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其部分手势可追溯至古埃及的祭祀舞蹈。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女演员的服装改成了短裙,脚尖舞成为芭蕾的基本要素。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就由巴黎转到了彼得堡。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已经有着230年的历史,以演绎古典芭蕾闻名于世界。
狂放、缠绵、惊艳的探戈(tango),是一种一个人跳不了的舞蹈,起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男士打领结穿深色晚礼服,女士着一侧高开叉的长裙。舞步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如泣如诉,或嫉世愤俗,或感时伤怀。探戈是男人和女人永恒的战场,因为它定义了爱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在舞蹈形式与风格中表现出来。探戈通常的表演规则和形式是有限的,想象力和激情却是无限的。人们在无限的探戈世界中领略它诱人的魅力,体会它所承载的阿根廷民族的情感与尊严。
《一步之遥》,已经成为华丽而高贵的标志,徜徉其中,情不自禁地会渴望感受期待一场邂逅、遭遇一次挑逗后的那种砰然心动。
诙谐并富有张力的踢踏舞(tap dance),形成于在20年代的百老汇,主要是爱尔兰民间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结合,吸收了爵士乐音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舞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踢踏舞是一种被用来听的舞蹈样式,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伟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乐家。历史最悠久的踢踏舞要算发源于美国本土的,被称为HOOFING的流派。爱尔兰的《大河之舞》,可谓登峰造极。
与西方舞蹈的激荡相比,东方的舞蹈多半显得委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方的舞蹈多半空灵,没有文字说明几乎看不懂舞者要表达的情绪。
由于地域、历史、语言、哲学、宗教、人种的不同等等,致使东西方的生活方式差异很大。然而,最根本的不同,应该是文人对文明的理解不同。
东方的文人崇尚特权,对学术的追求,十分实用地在搁置在入世拜相、出世成佛的节点上,为达目的,各种谋略、手段,莫不用其极。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社会、关于伦理的思考,常常会用玄妙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文思,片言碎语并煞是自得,很少用周密的实验来求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含蓄、深奥和形而上。杨丽萍的《火》,虽然在力求形似上苦苦表现,但终究只是个体的小器雕琢,细致有余而气势不足,似乎更接近原始农业的祭祀与图腾的范畴,如介乎于半人半神之间的《雀之灵》一般,妖气十足。这不是舞者的局限,而是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惯性。
西方的哲人崇拜人文,学术上注重个性的表现,风格热烈而奔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贸易文化在与农耕文化的较量中逐渐占了上风,自由经济导致了自由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勃起。主流社会渐渐摆脱了农业经济的羁绊,其视野从狭小的陆地走向了宽阔的海洋,航海与冒险获得的最大利润冲击了城堡田园模式。科学与体制的进步,提出了扩大交流的需求。宫廷艺术夜不例外,芭蕾的广为传播,探戈和踢踏的流行,很贴切地反映了贵族传统与民间习俗的巧妙交融。这不仅仅是艺术体征的魅力四溅,也是意识形态的魔力喷发,虽然有点香艳的风尘气息,但却恰当地表现了一个群体对瑰丽而浓郁的生活方式的疯狂追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服务性行业,如信息产业、旅游、餐饮、娱乐,对群体而言属于小额度消费时代。而我们正处在“新兴与转轨”的历史关头,工业化才刚刚开始,大规模是基本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还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作为经济及政治最直接反映的文艺表现主体及手法,处在两个层面上而无法相融,对于西方已经成型的艺术手法还不能加以深刻领略并有效的接纳,便不再是令人费解的事了。
欣赏文粹盛宴的视角,在灵魂深处引发的起伏与叹息,不由人不为东西方如此之大的差池而心惊而呆滞。如果评价一种文化载体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相信历史会有中肯的评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