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紫色盘口 于 2010-8-6 14:56 编辑
发酵的眩美
中学时代偶然借到张的小说集子,又迫不及待地在自修课上翻阅,刚好被老师看到。随后她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但是并没有责怪的意思,而是微笑着,用了一种近乎欣赏的语调问我:“很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吗?”。
我傻傻地看着她笑,并不做声。
她说:“我不喜欢,她文字里呈现的那个世界太灰暗。你们现在并不合适读她的小说,懂吗?”
……
我一直清楚地记得老师的话,但还是继续看完了那本借来的集子,只是有很多东西,我当时并不理解。她颠覆了那个我一直以来用童话和幻想所构筑的完美世界,她的文字里迷离着一种艳丽眩目的阴冷,如同发酵一般漫漫扩散,让我触到青春期以外的另一种晦暗。
而后来,是觉得非要在那幽黄的壁灯下,抑或是一个人的雨夜,让自己与这周遭的喧扰暂时隔离,才能走近她,聆听她,依循她明明淡淡的文字,然后不知不觉地被那个年代的那种真实所轻易俘获。
就像看一出老上海的经典电影,听一段从留声机里放出的如女子蛾眉般轻描却精致的陈词旧曲。不,读她的书,绝不是在怀念一种已逝的情怀。她在用文字虚掩一个陷阱,是一个让人读起来发痴,想起来可怕却又无奈的,只得一步一步逼近的圈套,而她套住的又怎么仅仅是读者,也套住了自己那颗欲罢不能的心,于是和她一起沦陷在精神和生活的困顿里。
每一次阅读,都会引出自己不着边际地想象,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那种真实是否真的远离了今天的生活,而偏偏会在这光影游移的瞬间恍惚走进她所创造的世界。
她是孤傲的,她嘲笑着自己笔下的人物。而她的嘲笑又带着同情,于鄙夷和厌恶之下的同情。她是矛盾的,她远远地站在圈外,大胆窥揣别人的隐私,有时又分明将自己沉浸其中,酣快淋漓地刻画她所熟知的场景和情节。在那些刁钻的文字里,我们闻到了那个社会的血腥,触摸到人性的荒凉的期待,也听到她掩饰不了的潮涨潮落的心绪。而她怎么忍心逃脱这个让她又恨又爱,又怨又怜的氤氲着花香,同时也弥漫着恶臭味的世界?
是不是沉重也是一种思考的厚度,或者晦暗是为了呈现命运最真实的姿态。故自不去评说每个人物的善与恶,只作一个说故事的人,对世态人情客观地还原,又加以艺术手法的再现,读故事的人自然会跟着情节的迂折发展而上心,而能够如此深刻地洞察,并揭穿这种真实的人,是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