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中牡丹 于 2010-7-3 20:18 编辑
前言:红楼梦中,由于晴雯被认为是暗指黛玉,因此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也被认为是明祭晴雯,暗祭黛玉,“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每读到此处,心总要为之一紧,仿佛已经看到了两人的将来。更由于书中对于芙蓉语焉不详,故又引出代表黛玉的花究竟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之争。
木芙蓉,原产中国,尤以湖南、四川最盛。多植于池畔、水滨,高仅1m许,其花9-11月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故又名拒霜花。木芙蓉一般都是朝开暮谢,早晨初开花时为白色,至中午为粉红色,下午又逐渐呈红色,至深红色则闭合凋谢,
水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花期在6月-9月,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之前对于木芙蓉这种花,我并不熟悉,经过详细的百度,对这种花的品性、外观以及文学方面的描写多少都有了一些认知,对我的观点也经过反复认真的思考,不一定对,写了出来和朋友们探讨,欢迎大家参与,更希望能够得到对红学有研究的朋友们指点,握手!
红楼第七十八回这样写道:
…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
…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
此处曹雪芹写的极为含糊,前面似乎是说水芙蓉,后两段又像是木芙蓉,我想这可能是他意欲模糊水木之分,也是意欲模糊黛玉和晴雯之分才故意如此写,因为他想通过祭晴雯来隐写黛玉,故不得不如此。有的红迷说红楼梦里的芙蓉全是指木芙蓉,我认为这是失之偏颇的,个人认为,红楼里水芙蓉和木芙蓉均有。因为水芙蓉比较多见,大江南北都有,大观园里收罗那么多花草,不可能没有荷花,而木芙蓉在地域分布上远没有水芙蓉广,红楼里怎么可能提到的芙蓉均是木芙蓉呢?且水芙蓉古已有君子之说,文人墨客也有不少吟咏的,兼之大观园里到处是水,种有荷花是很自然的。
从前面关于两种花的介绍可以看出,水芙蓉比较娇弱,而木芙蓉相对来说要刚强一些。这也是我在感情上倾向于黛玉是水芙蓉的原因。书中写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第三回)。而水芙蓉正给人这样的感觉,如徐志摩先生的诗“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写木芙蓉的诗作则更多的歌颂其不惧严寒的品质,如“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王安石)”,“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苏轼)”。可以说水芙蓉和木芙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认为黛玉是水芙蓉,木芙蓉则暗指晴雯,辨析如下:
1、主张黛玉是木芙蓉的,根据是认为芙蓉诔是在秋天,蓉桂竞芳,彼时水芙蓉已经开过,因此断定黛玉是木芙蓉。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花期上,两者差的并不明显,木芙蓉晚一些,开在深秋,而水芙蓉的花期也到9月,《四季歌》里唱道:秋季到来荷花香,大姑娘夜夜梦家乡.醒来不见爹娘面,只见窗前明月光。中国古代民间也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八月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这时水芙蓉也并没有落败。此处更因为晴雯和黛玉搅在一起,木芙蓉代表了晴雯,所以诔中说蓉桂竞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见,花期不是重点,若仅仅从时节上来说红楼里的芙蓉就是指木芙蓉、黛玉就是木芙蓉显然证据不足。
而从两种花的地域来说,水芙蓉的分布区域远远广泛于木芙蓉,木芙蓉在北方并不多见。曹雪芹只是幼年生活在南京,后来曹家衰败,曹雪芹即随全家迁回北京居住,因此他对于水芙蓉肯定要比木芙蓉熟悉,故推理来说,曹雪芹也不至于完全撇开水芙蓉不写。
2、一种花要代表一个人,形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神似,品性要相合。一个人物,其灵魂是关键,性格作为外在的表现,通过作者的描写,都带有明显的特征。黛玉作为女主角,其显著特点就是娇怯风流、清幽脱俗,这点她和晴雯不同。晴雯是烈性的,她撕扇子时的痛快,责骂小丫头们时的严厉,病补雀金裘的勇气,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娇艳如花、敢爱敢恨却又性格多变的女子,这和木芙蓉的不畏严寒、艳丽华美、一日三变何其相似。晴雯是怡红院公认的第一美人,只在贾府作了六年丫鬟就被迫害致死。其妩媚多姿,恰似木芙蓉之绝艳华彩;命短夭亡,则又如木芙蓉之转瞬即逝。木芙蓉虽也极美,但总是觉得少了几分诗意、几分风流蕴藉。而且木芙蓉在知名度上似乎要远逊于水芙蓉。感觉在北方很少知道的,用这样一种不是人们都能够熟知的花来代表红楼中最重要的女主角,似乎说不过去,至少我就得依靠百度才知道,又怎么会在占花名一回里黛玉抽到芙蓉的时候大家一致说只有她才配呢?
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洁”字,黛玉的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正是对此的写照吗?荷花出水,亭亭玉立,冉冉带露,书中写黛玉,本为还泪而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两者给人的联想多么相像!此外,黛玉面对风刀霜剑,更多的是自怨自怜、默默承受,红消香断有谁怜?而晴雯却敢于抗争,这和木芙蓉敢于拒霜在品性上也是相合的。花的品性和人的品性在这里是和谐而统一的,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3、对于研究红楼梦的各种学派,探佚也好,索隐也罢,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他带有生活的影子,或者说有某些原型,但是小说终久是小说,不能把小说字字句句都还原为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像周汝昌老先生和刘心武,最近还看了一个苏岑,对他们的某些考证我是很不赞同的,具体另文探讨。小说是作者的再创作,一味的穿凿附会是不对的,但这不等于说红楼梦里没有隐语,我认为作者在小说情节和某些伏笔方面,是有一定构思和安排的。脂批里经常有“草蛇灰线”一词,就是说的前呼后应。别的不论,只说黛玉,比如第五十八回,因老太妃薨逝,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庭宴音乐,贾府便将那些女孩子分与各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黛玉”。 这一分派是否随便一分呢?我认为作者是有用意的,为何将藕官给黛玉?何为藕,不正与荷同为一根吗?从这一点也可以认为作者心中是把黛玉看作水芙蓉的。
此外,在第四十回贾母等乘船游大观园,其中一段: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 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此一篇对话,我认为也是暗写黛玉为荷花的,处处照应,否则原不必安排了黛玉来为荷花讲这一大段。
4、第六十三回中的群芳开夜宴,占花名的时候黛玉抽到了芙蓉,题为风露清愁。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 别人不配作芙蓉。”贾府祖籍金陵,人都居在北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回过金陵,在八旗子弟奢靡攀比之风横行的年代,他们的眼光是很刻薄的,也是势利的,从这一句不配作芙蓉,就可以感觉出。姑且不说木芙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会有多高的地位,单只在地域分布上,当时的北京木芙蓉就不会有水芙蓉那么易见,我们可以知道北京很多王府贵族的花园里都大面积植有荷花,可是木芙蓉呢,应该是少有吧?而在这些小姐丫鬟为主的宴会中,能够了解木芙蓉且欣赏它的会有几人?木芙蓉并非名花,为什么大家会公认除了黛玉别人都不配?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不配二字,恰恰是说唯水芙蓉可配黛玉。而风露清愁,一个露,一个清,和水芙蓉给我们的感觉一样。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人们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又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文饰和造型。莲花更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在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周敦颐的《爱莲说》直言:莲,花之君子者也。”不仅如此,莲还与佛教医学有着密切关系……之所以絮絮说这么多,是为了证明水芙蓉在文学和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用水芙蓉来代指黛玉,这也是非常合乎身份的。批注中指明牡丹陪饮,宝钗是牡丹花娇艳华贵,黛玉是水芙蓉一尘不染,而在中国人心中,牡丹与莲花也是能够相互匹敌又各有其美的花卉,正如薛宝钗与林黛玉,各有其动人心魄之美!或许有人会引用“莫怨东风当自嗟”那句诗来和高蟾的诗“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并提,说黛玉是木芙蓉,但我想作者安排“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是为了隐写此句前面的“红颜胜人多薄命”,只是为了暗示这些如花红颜都逃不掉薄命的命运罢了,不能因为两句都有东风就认定两句是暗指一个意思。
综上,我认为如果非要分出黛玉是什么花,那么只能是水芙蓉。
注:文中关于花的部分资料来自百度搜索,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