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叮当 于 2010-4-12 19:48 编辑
一
一九三八年十月。
进城后注意事项之第十一项规定:“须保护汉口、汉阳、武昌的建筑物、庙宇、大学、图书馆、博物馆。”
发布人,华中派遣军前方指挥所。国别:日本。
规定里面提到的大学,指的是武汉大学。详细地址:珞珈山校园。
原因:武汉沦陷后,那时中国所有重要的工业城市均落入日本人手中,尤其在攻陷抗战中心武汉后,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中国已被征服”。理论上,这些地方都属于他们的了。
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就要好好珍惜。这个道理是人都懂。
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重新布置,跟搬入新家的感觉一样。新主人就会带来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次,他们带来的是樱花。
二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亦被称为樱花之国。
中学时候,老师在讲世界历史的时候,指着那张有白色脑袋的山说,这就是日本。而我们,似乎总是被白头山下面的雪一样的花树所吸引。
这应该算是最初接触樱花吧。在图片上感觉像杏花,但远比杏花来得热烈而丰满。就想,如果这一树花落下,不定要结多少果子呢,那枝头能撑得住?可惜当时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那花树的产果量到底有多高。
师范时,第一次认识了两种早熟的花。四月里,广玉兰顶着硕大的花瓣卷或粉红或糯白地嘟噜着,一串串一捧捧很是好看。而小路旁边花园里的那几株只长五瓣白色小花的两米多高的黑树,似乎更能吸引人。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樱花。呵,跟突然看到传说已久的美女一样,感觉也就是那回事儿。
美丽产生了距离,距离同样也会制造美丽。一样的道理。
三
出门打工时间太久,都会想家。战争同样带来了这个问题。
尤其是受伤的人。
于是,军队领导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武汉大学的樱园宿舍里栽下了从日本带来的樱花树。因为,那儿住着大批日本伤员,为的是抚慰伤员的思乡之情。
好在几千年前就是一家人。异国的樱花树并未排外,泼拉拉地就抽芽长叶,着实错觉了故乡的感觉。
这个新主人起码在这点上做得还是不错的,竟然第一次的未从新家往老宅搬东西,反而倒过来帮新家添置家当。敢情儿人家就没见外过,做好了长期居住的准备。
当然,樱花树是无辜的。
她就是身着和服的女人,汲水而来,笑盈盈地打量着美丽而沧桑的中国。
不怀好意吗?我不知道。
四
茶道、书法、棋艺被几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做得确实比我们好。虽然我也那么地爱国。事实有时候已经不再需要语言。如果一个女人款款而来,极优雅地奉上清醇茶水,我是拒绝不了的。
同样拒绝不了的,还有其中的一些文字。
“花见”,这是日语。意为赏花,因花主要是樱花,其意特指为赏樱花。多好的组词手法啊。这个美丽的语言,一定是哪个日本小姑娘的杰作吧?花见是日本独特的赏花方式,四月樱花展开之际,人们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粉白花树下,大家举杯高歌,笑谈春天,尽情捕捉烂漫春光。
四月里,与其说是在日本闻到了樱花味道,不如说是在樱花里闻到了日本的味道。
五
可惜,占领者并未等到樱花开放的时候。
中国人的包容是世界罕见的。当然,也会以恰当地文字游戏予以解释。比如,当时武汉大学里的那些樱花,没有砍掉的原因是为了警示后人。
为了更好更好地警示后人,我们还要学会了解留下来的罪证。于是,在数十年之后,到武大里赏樱花的人是越来越多,一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不过领导总是有办法的,收门票好了。如果遇到来人太多,再加价是了。没有人在价格面前可以一直逞英雄的。
创收是个硬道理。
其实,早期的樱花早已死掉。包括一九七二年田中送给周总理的那些。
现在武大校园里盛开的樱花明晃晃地,红通通地,似金币银元。
六
曾经两次近距离看过樱花。
樱花以白色、粉红居多,喜欢大片群居。
远远望去,似一片粉色的云彩极目而过。入其中,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微甜,舒心。这与赏桃花是区别的。毕竟樱花花期太短,容不得多想。
所以很多日本女人的和服是以樱花图案,以期留住春天。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这点我非常欣赏。
就如日本人喜欢中国的梅花一样。
那是骨子里的东西,谁也带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