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5-9-19 11:56 编辑
我前边在文中说了,1949年,钱穆在离开大陆时曾三番五次叩访陈寅恪,熊十九梁漱溟等人,劝他们一起离开。但当时陈寅恪说,我的根在这片土地,哪怕守着断简残片也得留下。
陈寅恪,这个爱国知识分子,被傅斯年誉为300年来学术第一的史学泰斗,在可以离开变换不定的时代风云时,依然选择留下来,留在自己的祖国。
陈寅恪的祖父参与戊戌变法,被慈溪处死,他的父亲陈三立,拒绝为日伪政权服务,绝食三日,以死明志,而他继承家族忠烈血脉,以绝世才华名垂青史。
1925年,陈寅恪学成回国后,欲在清华大学任教,因无正式学历,遭校长拒绝。但梁启超力荐道:我的著作数十万字,在陈寅恪面前,不及他300字。
最终他成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
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齐名。
比他的学术成就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生坚守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他不接受日本人的招揽,带着自己的学生,一块来到西南联大。为整个中国的学术,保留了清华大学这个重要的火种。
而在后来1949年,他的好友胡适到美国了,他的同窗傅斯年到海峡对面了,只有他毅然决然地留在国内。
哪怕在晚年,视网膜脱落,彻底失眠,他任凭记忆,用口述,用整整10年,85万字写成《柳如是别传》。许多人不解,一代大师,为何将十年的心血,倾注于一位妓女身上。
可在他眼中,柳如是并非寻常女子,她是乱世中的一束孤光。是追求独立与尊严的象征。
他写道: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尚知国家大义,多少男儿却苟且偷生,毫无气节。这不仅是对一位奇女子的挽歌,更是一记写给民族的警钟。
1966年,已是双目失明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被红卫兵小将们从家里拖出来,瘦弱的妻子唐云拼尽全力扑上前去哭喊着说:你们不能打一个瞎子,要打就打我。
可她的一腔血泪,终究抵不过狂热的浪潮,大师被打得奄奄一息,历经三年折磨,最终抱憾离世。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死后,他妻子唐云,悄然停了心脏的药物,45天后,追随丈夫而去。
这对伉俪,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相守。
也完成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告别 。
一代大师,落得如此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