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5-9-16 18:01 编辑
普世价值,鞋子,与中庸
普遍主义在近代哲学上兴起于康德,他首先提出“先验论”。先验论是大脑中的无形的模型。餐桌上摆出苹果,梨,月饼,瓜子,辣鸡爪……你,他或者她打眼一看,能准确认清各色食物。为什么能认清?因为大脑里有各种模型,种种模型套在各色实物上,模型与实物合一,于是产生准确的认识。实物,是经验;模型,即先验。先验的模型与经验的实物合在一起,产生明确的认知。若大脑里不存在先验的模型,比如说老年痴呆症患者或月子里的婴儿,不能认识苹果和鸡爪;大脑里先验的模型在与经验的实物结合之前,是空的,看不见摸不住。人人大脑里都有种种先验的模型,所以说是普遍的。
康德说模型是先验的,即模型在先,经验附后。唯物主义则持相反观点,说:经验在先,先有关于种种实物的经验,然后从经验中归纳出通用的模型。比如做衣,先量胸围,腰围,肩宽,袖长,身高……然后做纸样。纸样是根据人体的尺寸归纳调校出来的(经验在先),而不是先有先验的纸样然后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先验的普遍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注重经验,从特殊性的经验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性。唯物主义者如何辨识餐桌上的苹果,梨与鸡爪?多见广闻,识在其中矣,经验积累得厚,慎思之,笃行之,普遍性的认识便生于心。唯物主义不承认先验,康德的先验逻辑按照唯物主义只是人为地教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挪到头脑之中,本质上是经验的形式化。按照唯物主义,先验的模型不是独立的实体。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有如上根本分歧,在认识论上却颇有共识:形式和内容不可偏执偏废,超验的模型与经验的内容必须合为一体时人才能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康德说,没有经验的先验形式是空疏的,没有先验形式的经验是盲目的;唯物主义者说,从具体的事物本身可得特殊的经验,从众多具体经验可上升到普遍性规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犹如鞋子当合脚。
唯心主义仿佛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也”,唯物主义则疑之“何不试之以足”。虽有先后顺序之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变化,先验的形式与经验的内容都在变化。一岁的脚,二岁的脚,三岁的脚,十岁的脚……年年需要换新鞋子。“鞋子”与脚必须配套,而且必然年年有新变化。三岁的脚穿不上一岁的鞋子也穿不了十岁的。脚一直在成长,鞋子也必须不断变换尺码,否则不合脚。
“宁信度”的唯心主义者与“试之以足”的唯物主义者都明白鞋子必须合脚,而且鞋子必须年年须有新变化,所以离开脚空谈鞋子是不成立的。唯心主义若忽视普遍性的变化特征则失于形式主义(唯模型论);唯物主义若夸大普遍性的变化性即失于相对主义(唯经验论)。这两种偏见偏执都需要在实践中洞察并修正:唯心主义的普遍性存在于大脑之中,是属人的宗教或人性的价值观;唯物主义的普遍性存在于人身之外,是属物的科学规律和历史规律。
事物普遍性自人性一端观之,即普世价值;自物理一端观之,则是客观规律。普世价值是人性的内在需求,它的实现要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人的价值需求与物的客观规律总是成对地出现,相反相成。既尊人性,亦遵物理,以成中庸之义。尊人性,即尊重人的主观需求;遵物理,即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中庸之义即时中也,在历史实践中实现价值需求与客观规律的互文与均衡。美国现在可以自定义个人性别,虽可满足个人的价值需求却不能认为普世价值,因为不科学;转基因食品足够科学,但未必符合一些人的需求,所以也不能称为普世价值。诸如此类,执其两端,用乎其中,是谓之义,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