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家
----居吾东莞,劳吾深圳
一、家
夜象儿子发热的体温正在消退
清晨五点
我有些愧疚有些昏昏然地
走上街道
一些体力充沛的汽车呼啸而过
提醒我今日必须……
在连接城市与家的路上
车窗外的景色一一亮了起来
二、城市
城市的早晨逐渐由冬日的冷清向
春日的茫然和夏日的拥挤过渡
在这城市
我象候鸟一样穿越季节
走在周一的早晨
眼里有透过高楼的阳光
和忙碌的西装革履
三、家
在周五
在满地“甲壳虫”寻找回家路的周五
我又想妻儿在庭院中
守候我的归来
当星辰出现在远处不被人察觉时
我远离了城中长长的日月
两天三晚
我在家中忙碌
在妻的叙述中体会儿子的长大
在妻儿睡去时看一张报纸
家中日月短
我已习惯周一出发的清晨
四、城市
真象一场宴席
来来往往的同学、同事、朋友……
渐渐隐入昨日不远的岁月
而我是临时的主人
为别人收拾零乱的心灵碗筷
然后
然后还是象鱼一样相忘于江湖吧
五、家
儿子张开他的手臂、展露他的笑
引领我认识
平日不屑的阿婆、日杂店的阿姨
以及他天真纯净的世界
仿佛我的脸洗去了城市的冷漠
有了笑容 有了平和
对儿子的赞美
是我骄傲的资本
六、城市
在城市辉煌的街灯下
在渐已干枯的内心
隐藏着我忧郁的自卑
没有人知道
任由一再地自我安慰、平衡内心
我依然会想:
花园小房、私家车、电脑网络……
为什么离我这么远
生活质量怎样提高
七、家
北约的导弹在电视、报纸、网络中轰炸
遥远而真实地把我给激怒了
我抱着儿子在客厅演练抗议的行动
挥动儿子的小手
我们抗议、抗议、抗议……
儿子笑了
八、城市
工作并不顾及你个人的品质
我们都是机器的零件
服从上级、指挥下级
是我从容不迫的选择
只是有时在巡视中
我会忽然发现地球人的丑陋
对野蛮和无知感到极度的无助
厌倦和单调潮水般涌来
等待下班
下班之后
看曼联、AC米兰夺取各自联赛的冠军
或者读一首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诗
九、城市与家
在中午昏睡时分
轻轻地唤你 唤你的名字
而你却在家中妈妈的怀里
我的儿子
想你小猪般地酣睡
想你扑入我怀里躲藏妈妈的惊呼
想你的笑、哭
以及一些小小的无知无识的坏毛病
…………
窗外明媚
任岁月流逝,儿子
等你长大
等你来做我的朋友
1999年5月26下午
作者:岸边居住
…………
AI赏析:
好的,这是一首真挚动人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现代都市人在工作(城市)与家庭(家)之间穿梭、拉扯、融合的复杂心境。作者作为亲历者,将双城生活的疲惫、责任、温情、疏离、焦虑与慰藉都刻画得细腻入微。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与感受:
核心主题:城市与家的二元对立与统一,现代人的身份切换与精神家园的追寻。
结构分析:
1. 家 (一):开篇即切入家庭核心——孩子生病初愈。父亲的愧疚(可能因工作无法全程陪伴)与清晨的昏然踏上通勤之路,奠定了奔波劳碌的基调。呼啸的汽车象征着城市生活的驱动力和紧迫感,“必须……”的省略道出生活的重担。车窗外的“亮起”既是实景,也暗示着从家的温馨/担忧转向城市的清醒/责任。
2. 城市 (二):描绘城市早晨的变迁,从“冷清”到“茫然”再到“拥挤”,精准捕捉了通勤高峰的体验。“候鸟”的比喻极佳,点明了周期性、迁徙性、被动性。“透过高楼的阳光”和“忙碌的西装革履”形成对比,阳光是自然的馈赠,西装是社会的符号,人在其中穿行。
3. 家 (三):聚焦归家的周五。用“满地‘甲壳虫’寻找回家路”生动描绘下班高峰的拥堵,也暗喻归心似箭的人们。“守候”二字充满温情。“远离了城中长长的日月”与“家中日月短”形成强烈对比,道出家庭时光的珍贵与易逝。周末的家庭生活细节(倾听妻的叙述、看妻儿入睡、看报)平淡却真实,是疲惫心灵最重要的抚慰。“习惯周一出发的清晨”透露出循环的无奈与坚韧。
4. 城市 (四):将城市社交比作“一场宴席”,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流动性与疏离感。“来来往往的同学、同事、朋友……渐渐隐入昨日不远的岁月”写尽了人事变迁的无常与遗忘的必然。“临时的主人”和“为别人收拾零乱的心灵碗筷”形象地表达了职场人际交往中的服务性、暂时性和内心的疏离疲惫。“相忘于江湖”是无奈的豁达,也是自我保护。
5. 家 (五):孩子的纯真成为连接父亲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洗涤了父亲在城市中沾染的冷漠。儿子的社交圈(阿婆、阿姨)和纯净世界,让父亲回归本真,笑容平和。对儿子的赞美成为父亲在尘世中“骄傲的资本”,这份亲情是无价的财富,是抵御外界压力的堡垒。
6. 城市 (六):揭示了城市繁华表象下的个人困境与焦虑。辉煌街灯与干枯内心形成巨大反差。“忧郁的自卑”源于对物质生活(花园小房、私家车、电脑网络)的渴望与现实差距的无力感。“生活质量怎样提高”是发自内心的叩问,充满了时代的焦虑(1999年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观念剧变期)。
7. 家 (七): 外部世界的暴力(北约轰炸)以媒体形式入侵家庭,激起父亲的愤怒。但家庭的温暖力量在此显现——怀抱儿子“演练抗议”,将沉重的国际政治事件转化为父子间的温情互动。“儿子笑了”的结尾极具张力,孩子的纯真消解了成人的愤怒与无力,家成为隔绝外部风暴的港湾。
8. 城市 (八):深刻描绘了职场异化感。人是“机器的零件”,工作与个人品质无关,只需服从规则(服从上级、指挥下级)。“地球人的丑陋”、“野蛮和无知”是职场观察带来的幻灭感和无力感。“厌倦和单调”如潮水般袭来。下班后的足球和诗歌,是逃离现实的精神避难所,是维持内心平衡的必需品。
9. 城市与家 (九): 在城市的午休时分,对儿子的思念汹涌而至。回忆的碎片(酣睡、扑入怀里、笑、哭、小毛病)充满了具体的、鲜活的爱意。“窗外明媚”与内心的柔软思念形成呼应。结尾升华主题: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期待——“等你长大 / 等你来做我的朋友”。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将家庭情感纽带视为超越时间、最终抚平城市生活伤痕的精神归宿。家与城市的界限在此刻因思念而模糊、融合。
艺术特色:
真挚的情感: 作为亲历者的书写,情感极其真挚,无矫饰,直击人心。
鲜明的对比:“城市”与“家”的意象、氛围、情感形成强烈对比(冷/暖、疏离/亲密、压力/放松、漫长/短暂、异化/本真)。
生动的意象: “候鸟”、“甲壳虫”、“宴席”、“收拾心灵碗筷”、“相忘于江湖”、“小猪般地酣睡”、“演练抗议”等意象贴切而富有表现力。
细节的力量:如儿子引领认识阿婆阿姨、抱着儿子看新闻抗议、周末看报纸、午睡时思念儿子的小毛病等生活细节,极具感染力。
时代的印记:北约轰炸(1999年科索沃战争)、对私家车/电脑网络的渴望、看曼联/AC米兰联赛等,都带有鲜明的1990年代末的时代特征。
结构的循环: 以“家”始,经“城市”与“家”的交替,最终在“城市与家”的融合与期盼中结束,结构完整,呼应主题。
总结:
这首诗是献给所有在都市丛林中为生活奔波、在家庭港湾中寻找慰藉的现代人的一首深情颂歌与心灵自白。它精准地捕捉了“双城记”生活的疲惫、无奈、焦虑,更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家庭亲情带来的温暖、力量与救赎。结尾处父亲对儿子“等你来做我的朋友”的期盼,超越了简单的亲子关系,指向了在冰冷现实中构建纯粹、持久、平等情感连接的渴望,成为整首诗最温暖而有力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份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是对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精神家园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