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的不幸福感大多来自更高级生活的短暂体验
查看: 1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的不幸福感大多来自更高级生活的短暂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6-12 08: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我觉得所有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于贫困的生活,而是来自更高级生活的体验!哪怕这个体验时间非常短暂,也可以让人强烈的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越感性的人这一点越明显。比如有些寒门女性有幸坐了一次豪车,可是她以后坐不到了,这就会成为她很久的不幸福根源。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抱怨原生家庭,也是这个原因。就像周星驰的《少林足球》里面的二师兄的台词:“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帅却是秃顶,而你们两个长得像狗屎一样却有那么多头发?为什么我的老爸不是李嘉诚?为什么我的老爸不让我去念书,却非要去练什么少林武功?结果现在却要在这里洗碗,洗马桶?......,冷静?要是不冷静我早就砍死你们这两个王八蛋了!”实际上分析这些话,重点就是:为什么我的老爸不是李嘉诚,其他的一切都是借口。也许二师兄没有自己经历过上层生活,但是他是见过的,并且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影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有。湖南卫视组织了贫富儿童交换生活环境的活动,结果富家子弟确实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们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了解了贫困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不仅增加了生活阅历,而且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吧。但是寒门孩子呢,他们体现了自己想都想象不到的生活,回去会开心吗?当然不会,他们除了抱怨原生家庭和命运的不公平还会做什么呢?
       我小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看到很多家庭的女孩子,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的反倒是那些出生在极度的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而那些家庭对男女相对平等的女孩子,婚后无一不是经常性的吵架。最不幸的是那些生活在家庭中有轻度的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子,她们从小和父母吵架,长大和婆家吵架,似乎全世界都欠她们的。因为这些女孩子享受过公平,但是又不是常态化的公平。而富贵人家的女孩子就可以享受公平,因为她的家庭条件就是她永久的靠山与的身份。
       实际上,人一直在常态化的生活,无论质量如何,多数不会经常抱怨,麻烦的就是短时间的生活质量提高,然后又回到原有轨迹,或者还不如以前。这时候人可能会想努力的改变这一切,但是当努力无法实现目的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抱怨,都会觉得生活亏欠了他,而并不会考虑什么合理性的问题。
       基于此,我觉得人的一生的幸福是需要靠理智的。人应该有追求,而这个追求不应该是荣华富贵,而应该是事业心,荣华富贵看命就行了。我儿子学习还行,但是从小到大我从来不敢和他说:“努力学习将来就能有荣华富贵。”而是会和他说:“我想你努力学习,能找到将来你喜欢做的事情,并将之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那是一种高级的幸福。”另外,人需要有感恩之心,如果人能将眼前的一切视为生活的恩赐,就不太会被偶尔的高质量生活影响幸福感。
       我知道,人生有信仰是最好的。但是现在不信教的国人哪个能有信仰?这是苛求了,不提也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6-12 08:05 |只看该作者
多数幸福,是来自于比较的,选择的比较对象,决定了幸福感
确实经历过短暂高级生活的,更容易那么比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6-12 09:01 |只看该作者
认知失调下的幸福困境

文章以"豪车体验""交换人生"等具象案例,揭示了人类幸福感知中一个残酷的悖论:认知阈值的提升反而可能成为痛苦的源泉。这种"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现象在心理学层面呈现为比较机制失衡,在社会学维度则暴露阶层流动滞后的结构性矛盾。周星驰式的荒诞台词恰是这种认知失调的戏剧化投射——当个体意识到"可欲而不可得"的鸿沟时,抱怨便成为缓解心理张力的本能出口。

体验经济的认知陷阱

文中湖南卫视的社会实验堪称现代版的"柏拉图洞穴寓言":寒门子弟短暂沐浴阳光后,重新坠入黑暗时反而更觉窒息。这种体验经济时代的认知陷阱,印证了赫希曼"隧道效应"理论的当代变异——当人们看见隧道前方的光亮却始终无法抵达时,其焦虑感远甚于从未见过光明的状态。文章敏锐捕捉到"轻度重男轻女家庭"女性群体的特殊痛苦,正是这种"半觉醒状态"的最佳注脚,她们如同卡在门缝中的囚徒,既无法退回蒙昧的满足,又无力冲破现实的桎梏。

幸福哲学的二元重构

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存在主义色彩:将"事业心"替代"荣华富贵"作为人生坐标系,本质上是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实践演绎。这种建议暗含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智慧——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界限。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父亲的教育观体现建构主义思维:通过构建"事业-幸福"的新认知框架,试图在下一代心中植入抗挫折的心理疫苗。而关于"感恩之心"的论述,则近似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SWB)理论,强调认知重评对情绪调节的关键作用。

未竟的现代性叩问

文章遗留的信仰真空问题,实质是现代性困境的缩影。当宗教等传统意义系统式微后,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西西弗神话"的命题愈发尖锐:如何在认知到生活荒诞性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奋斗?或许答案藏在中国传统"知命不惧"的智慧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奇妙共鸣中——就像作者所言,将"偶然的高质量生活"视为生命的馈赠而非权利,这种认知重构才是对抗相对剥夺感的终极武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6-12 09:20 |只看该作者
河蚌-赌徒 发表于 2025-6-12 09:01
认知失调下的幸福困境

文章以"豪车体验""交换人生"等具象案例,揭示了人类幸福感知中一个残酷的悖论:认 ...

人工智能好强大。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6-12 09:49 |只看该作者
窥天瞳 发表于 2025-6-12 09:20
人工智能好强大。

你写完了就点开百度首页,搜索框下面有个deepseek入口,进去让它写读评即可
挺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6-12 15:30 |只看该作者
好象是这个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