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窥天瞳 于 2025-4-8 08:03 编辑
为什么今天的读书学习会让孩子如此之累,又无比的痛苦,甚至不给大众一条正常的学习之路。很多专家、教授、甚至是网红都在那里巴拉巴拉的一通慷慨陈词,就是没说到点子上。实际上,今天的孩子学习的所有痛苦,都是源自高中的简单粗暴的竞争。
现在北京的头部学校,都是小初高一体化的,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哪个部最能体现学校的名气?当然是高中部。高考平均分多少?考上藤校多少人、清北多少人、985多少人、211多少人......,这是金子招牌。至于你小学如之何、初中如之何,平均分反而不太重要。那小学初中是在竞争什么呢?很简单,小学可以竞争什么竞赛,比赛、创新、航模之类的非学习类的东西来出彩。初中可以竞争竞赛、少年素质班之类的东西。而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所竞争的范围,都属于少数精英的竞争,和大部分学生没什么关系。所以呢,这些头部学校的小学初中可以罔顾基础,只搞拔高教育。学生跟得上就是精英,跟不上可能连大众水平都不到。不到也不要紧,反而也没打算让你进自己的高中。
我们再说说高中竞争什么?虽然高中也有竞赛、强基,但是高中主要竞争的还是高考。那决定高考成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很简单,生源!我们用中考满分660分为例,录取线640以上的学生,和录取线630以上的学生一起上高中,在老师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到了高考时,中考630分以上的学生大概率是超不过640分以上的学生的。如果要改变这个结果,有两个方案:
第一是提升录取分数线。
中考630以上就能录取的高中,直接把录取分提到645以上,只要两个学校水平差不多,到了高考时就能一举反超。以北京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为例,每个区都有6个左右的学校水平差不太多。那就是谁的录取分数线高,谁就有优势。可是录取分数线的设定是凭借高考成绩的,如果这个学校高考成绩不出彩,还把分数线设的贼高,你以为家长都是SB吗?可是呢,一个学校总是招收中考630分以上的学生,他们是很难竞争过中考640分以上的高中,那就永远无法在高考上超越。所以这种办法不可取。
第二是不拼高考平均分,而是拼高考的头部学生。北京市高考,会有前20名的名额,哪个学校的考生成绩能进入这个里面,就是学校的骄傲,前20名,学校所占的名额越多,学校名气越大。在北京,除了人大附中一枝独秀,四中屈居第二无法超越之外。剩下的头部高中差距不大,拼的不是老师,而是生源。这种学生不用多,只要有3个,高中绝对亮眼。有5个,这个高中就是北京顶流!至于其他考生成绩有多差,也就被掩盖了。北京所有的头部高中,倾其全部力量培养几十到一百多精英,远比提高高考整体的平均分容易太多。所以各区的头部高中现在都是拼学校的顶级学霸。
问题是顶级学霸非一日之功,只有两种途径产生:第一是天才,这个可遇不可求。再说大部分天才都会去一枝独秀的北京人大附中。第二是鸡娃。当然鸡娃也需要天赋,并不是哪个孩子都能鸡出来,应该说大部分是鸡不出来的!我们算一下数据,一般来说,一个头部高中会设有120人的少素班,也就是鸡娃培养皿。按照北京四大城区算,就是24所高中,那就是2880名鸡娃,如果再算上其他各区的鸡娃,总数不会少于3200名。可是名额只是北京高考前20名!并且有些天才和悟道的学霸也会加入竞争。
对于鸡娃的培养,是从小学开始的。那就意味着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不得闲,如果不去提前学、课外学,不要说鸡娃,恐怕连学校的进度都跟不上。反正人家小学又不在乎平均分,老师只要追精英就行了。小学选拔过后是初中,到了初一完成小升初择校掐尖,到了初二各种少年素质班成立。选上的人是120人,相当于四个班,将来这四个班的学生,只要中考不是太水,会直升本部高中。少素班的学习课程和普通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等于多学了一年高中,前面基础又强,普通学生是竞争不过他们的。可是当初少素班选拔不代表竞争的是4个班,起码要是这个的3倍吧,一个头部学校的初中部最多也就十几个班,算上分校,少素班,也就是鸡娃班的竞争起码也能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我觉得适合于鸡娃学习的学生,也就占那些头部学校人数的十分之一。用二分之一减十分之一的差值,是五分之二,也就是说起码五分之二的鸡娃学生在学习煎熬之中。这五分之二可全都是天赋相对好的优秀的那一批学生。
而顶级学生的竞争,说更直白是北京高考前20名的竞争,一个学校一旦能占据3个名额,学校就可以把中考录取分数线名正言顺的往上提,自然就能吸收更好的中考生源,整体提升高中学生的素质,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可比找最优秀的教师去和一群生源素质低一级的学生死磕,然后去在高考中以弱胜强要容易太多保险太多了!只可惜,这样做,倒霉的是那些刚学习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套上学习的枷锁,起码要一直学到高考不得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