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4| 3
|
孔子这个野种 |
若宏 该用户已被删除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一) 前瞻:
一、网络热炒孔子PK章子怡。 无可否认网络上热捧“PK”运动无疑是一种炒作。把孔子拉出来和章子怡这个大美人PKPK也未尝不可,也许明天我们又会拉出一位古人来PK今人一番,这些都未尝没有可比性,人物的性格、思想都是可以来比较的。但是如果这种PK(孔子PK章子怡)缺乏一种冷静与理性的分析。而仅仅是一种炒作的话,其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短暂的。孔子也好,章子怡也好,还有众多潜在PK的对象也好,我们都需要给那种焦躁的情绪降降温,重新审视这一切。 二、官方热衷于祭孔运动。 最近,我国政府大规模举行祭孔运动,(前段时间还有拜祭炎帝陵的大规模活动)我总觉得我国的祭孔活动似乎一种变异的活动,是在一些政府部门领导人的“政绩”作用下催生的产物,实际上,中国民间大部门的祭孔运动也基本上是官方推动起来的。人家国外祭孔基本上是民间催发产生,而且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的信仰和缅怀,以此来弘扬本国的文化。而我们的这种活动似乎更多的是摧残我国快已湮没的华夏文化。 不过后者的这种炒作网络上的孔子PK章子怡的炒作更为可悲可叹。其实引发这种炒作也是有深刻的各种社会原因的——物质的贪婪、文化的堕落、精神的颓废、思想上的贫乏造就了一个失衡的社会、落伍的民族。 (二)正确认识孔子 今天我主要不是来分析造就上述原因的。首先,我对章子怡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很红的大美人,拍过几部大片,连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其倍加推崇。对她的评价,我是无法作出真实的评价。但是,一个孔子,不管是真实的也好,还是掌握权力的官方的“孔子”也好,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真实”的孔子的很大一部分源自《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们记录孔子说过的话做的事情,虽然是他的学生记录的,尽管难免产生一些感情因素,但是比起官方的著作或者官方代言人编撰的著作似乎更真实的。 然而,真实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归纳总结我得到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伪君子。 先看孔子身世,虽说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却对一个人的成长无可否认是有很大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就是叔梁纥同颜氏女野合后生下的孩子,“野和”在当时可能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的理解,还有一种就是颜氏女有老公但是却和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生下了孔子。所以后来的读书人干脆就说“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免得人家说其父亲的不对,根据古代传统的习惯这叫做“为尊者讳”。 在那个社会时代不管是哪种情况生下孔子的,都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实际上作为私生子的孔子年幼的时候的确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但是他的母亲对他很好,呵护备至,所以这对孔子影响极大,在他后来的学说中,“孝”始终是第一位的。 孔子真的是否读书很勤奋很好学呢? 孔子并不好学,孔子反而是讨厌整天读书的,孔子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攻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从这句话看一看出来,孔子是反对去努力读书的,因为孔子他自己本身的学问不高,对于他来说,你只要努力干活就行了,诚心服从长辈、君王就行了。为什么说孔子学问不高呢? 第一:孔子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孔子倒是发自内心的,你想想啊,孔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可能有邻居偶尔接济一下,但是还得靠自己努力去干活,不然怎么活下去啊,哪里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啊。估计孔子干农活的确很厉害,从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可以看出来。而且孔子对自己干过这一行当反而相当自豪,为什么一个虚伪的人不去捏造学历而要宣扬自己这样的事情呢?一个答案,孔子在这样方面的确表现不错,这是他唯一可以骄傲的地方。 第二:孔子害怕辩论,通常一个学问高的人,不怕别人和辩论,但是孔子学问不高,如果他的学生跟他辩论的话,那么孔子如何服众呢?所以孔子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孔子就想出了这样的一个办法——你们巧言好辨,没有“仁”,先把那些有疑问的、想反驳他的人的嘴巴堵住。 第三: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谋得高官厚禄,可结果呢?被人家扫地出门。如果你真有学问的话,人家能不要你吗?更何况那个谁都想要人才的年代。我们现在说,他的思想不是不好,而是不符合那个社会,我都觉得好笑,你看看孔子跟人家说的啊,无非就是什么德行、修养啊,没有一个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如果每次都被人扫地出门,他的学生肯定就会怀疑的,所以孔子又说:“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他竟然拿伯夷、叔齐、比干来比较,简直有点厚颜无耻的味道,他这样说,无非说那些统治者就是那些听不进意见的暴君、昏君。 孔子赞成读书吗?对于孔子来说,读书太多了,反而不是好事情。所以他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愚民”的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为他自己来愚弄他的学生、他的追随者提供了依据,他这样的愚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控制手段,让自己的学生或者追随者不得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要有尊敬我,孝敬孔子,按孔子的言行办事就行了。 孔子怎样成名的呢?一个人成名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名的,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各种现代传媒炒作工具,加上孔子本身学问就不是很高,但是要怎样成名、出人头地呢? 孔子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去请教拜访那些已经成名的“明星”们,接受明星们的“言传身教”,有他们的点头认可那还不很快就成名了吗?孔子这个本事还是有的,在那些名人面前假装诚恳、虚心,不管那些人对他的评价如何,至少他自己可以在那些无知的百姓面前炫耀炫耀,所以孔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为什么说孔子不是虚心的呢?第一:你看看孔子跟人家学琴、学乐学到什么没有,什么也没有学到,如果真的学到了,孔子肯定又会吹嘘说,我们要搞素质教育,发展你们的特长啊。孔子的确后来喜欢音乐了,还经常唱歌,但是他的一个学生发现孔子不是在自己忧伤的时候,来抒发自己的情绪,而是在自己得意的时候来尽情表达自己那种惬意的愉悦,这充分表明了孔子那种虚伪的面孔,小人得志的模样。第二:如果孔子真的表现好的话,这些老师能不夸张他几句啊,可是这些大师没有一句好话送给他啊,翻阅所有的书本,都找不到他的老师有表扬他的话句。第三:孔子从师,那肯定也有几个朋友同学什么的,如果孔子真的表现很好,那么肯定会留下一些关于孔子与其同学朋友的深厚情谊,中国民族传统文学基本上是以讴歌情谊深厚的文章。可是孔子就没有过,他只是泛泛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际情况可能是孔子的一种自我忏悔。 但是你老是这样还是会露出狐狸尾巴的,老聃就是不买孔子的账。孔子前去拜访他的时候,老聃一眼就看出了孔子的虚伪,他都懒得理睬。孔子后来还心有余悸对自己的学生感叹,但并不是说的那么直接,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从老子那里学到的礼才叫礼啊。通过这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孔子学问不高,那德行又如何呢? 首先,孔子不孝。 孔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对自己的母亲“孝”呢?答案刚好相反,孔子不但没有尽孝,而且对其母亲的行为是相当的不满。孔子的父亲肯定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孔子后来的言行里,从没有为自己的母亲说过一句好话,反而是把父亲放在首位,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母亲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是不可饶恕的,所以孔子提出“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养育了他,而是基于一种社会伦理,正是由于他自己的这种出身,才提出了“孝”,孔子并没有痛恨他的老子不良行为,孔子只是这样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自己的老子没有进行批判,但至少因该多说说养育他长大的母亲吧。还有一个就是孔子的婚姻生活,据说孔子的婚姻很失败,这个完全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在那个时代,女人完全是男人的私人财产和生育工具,虽然有夫妻感情,但是至少不会有那么不幸,这有几种可能:一、孔子的老婆是地位比较高的,所以孔子的那一套她根本不在乎,也不会听孔子瞎说,所以对孔子这种自私虚伪的人来说是完全无法忍受的。二、孔子和他的老爸一样。三、孔子性生活不是很好,古代也有提倡禁欲等,但是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男性自身的身体。在古代三妻四妾很正常,有很多儿子也很正常,但是只有一个儿子的话,那就有意很大的可能就是孔子的性生活存在问题。 其次:孔子贪财好利。孔子口口声声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实际情况呢?孔子非常羡慕那些有钱的人,但是他又妒忌那些有钱人,所以孔子就说:富而可求也。孔子甚至教育那些没有钱的人不要痛恨有钱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怨难,富而无娇易。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很有钱,孔子有一次和他聊天,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孔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一看就是一个十足的贪利小人,在自己的学生面前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子贡这样的大财主,真实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孔子就靠着颜回、子贡的钱生活的,尤其是晚年。孔子喜欢他的学生给他钱,却不肯让他的学生为别人赚钱,孔子的学生冉由帮助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时候,孔子却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但生气,而且使用非常规手段——发动自己的学生去攻击冉由,而不是教育手段。你想想,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竟然这样,简直有点耍流氓。 第三:孔子好色。孔子的老爸肯定好色,这就不多说了,孔子似乎也继承了他老爸的秉性,孔子要人家不要好色,要禁欲,可自己呢?孔子的学生经常问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孔子却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 第四:孔子瞧不起农民。(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子老说自己是贵族后裔,实际上,他自己完全是一个农民了,还要拉出自己的老祖宗说。他的弟子中也有很多农民出身的,又一次他的一个农民学生樊迟问孔子“稼圃”之事,孔子却说:小人哉,樊迟也。孔子就认为樊迟是一个粗俗的人。 第五: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孔子整天提倡“德、仁、义。”要求别人要谦虚好学,虽然孔子很会伪装,但是也会露出自己的嘴脸,孔子就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的话,一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能成功。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却用蔑视的语气说:“噫,斗枵小人,何足算也。”孔子诬蔑那些为政的人是一些心胸狭窄的人,孔子不受重用,不反思自己,却说“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把为政者还说成是暴君、昏君。 第六:孔子奴颜婢膝,贪慕荣华富贵。孔子带着一大帮学生,声势浩大周游列国,向那些统治阶级低头哈腰,希望能够得到那些贵族的垂青,得到高官厚禄。 35岁那年,为了接近齐国国君齐景公,不惜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可惜结果被精明晏子赶走了。像个丧家之犬,《史记》记载,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人家这样说孔子,孔子却不知廉耻。孔子卑躬屈膝为谋求一官半职,甚至他的学生都很反感,《史记》记载: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的这种言行,严重毒害了后世读书人。后是读书人奴性十足,“一代宗师”孔子难咎其职。 第七:没有民族气节、卖国求荣。孔子本来是鲁国人,在鲁国内乱的时候,无视国家危难,竟然逃跑,跑到鲁国的死敌齐国去做人家家臣,好不容易见到齐景公,希望能够好好做一个奴才,结果还是被扫地出门,于是便对齐景公心怀抱怨,后来等鲁国内乱结束后,又跑回鲁国,捡到一官半职,人家齐景公来访问鲁国,竟然公报私仇,逞口舌之利,硬说人家齐景公无“礼”,让齐景公对鲁国心生怨恨,挑起两国之争,简直就是卑鄙小人,所以后世很多读书人都是如此:例如秦桧等等。 丛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所敬仰的孔子就是这样的一号人物,我们祖国有优秀的文化,为什么非要把孔子这样的一个人捧成“神”呢,像孔子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但是被捧为“神”却不是他老人家的过错,那又是谁的过错呢? 孔子能更章子怡比吗?有一点可以比,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把人家捧出来,然后又来对人家发牢骚,自欺欺人。把自己缺乏的思想变成喧嚣的炒作。这个社会孔子可能很多,也可能仅仅只有一个,但是他所代表的却是一个民族几千年不变的尘封的精神内涵。 |
相关帖子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