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眙吃了小龙虾,又赶去凤阳听过花鼓,方才晓得这俩地方葬着元璋兄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名义上的皇上。他们在生前都是如假包换的中农、贫农、佃农。元璋兄本人更属苦大仇深的赤贫。老朱家五代根红苗正的好出身,在中国皇帝中绝无仅有。 与旧社会大多数农民一样,元璋兄读书不多。即便识一些字,也脱不开大悲咒、白莲教入门一类的小册子。但他笃信五行风水,自命祝融氏之后,国号大明意在克伏水德的北人。 出于对念书人的警惕,他重视五行家刘伯温的意见,却不总听。如国都宜定在西安,不宜定在老家凤阳等谬论。 另一个高人朱升密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元璋兄做了基本国策。有明一朝大修其墙,现而今存世的古墙差不多都是明产,长城之外南京第一。 元璋兄翻身不忘本。称吴王时虽已占了不少地盘,老家临濠即今日凤阳却未归顺,由此结为心病,屡屡哀叹有国无家。 及至取了天下,遂急不可待地把首都定在凤阳,朝那里大量移民,政策上也予以倾斜。凤阳的皇陵、皇城便此时破土动工的。在这点上元璋兄不大像他常以自命的刘邦,倒似那个非常迷恋老家的项羽。 于是动用了数万兵士、工匠,修起最宏伟的皇城、皇陵。此后南京、北京的规划都以凤阳为蓝本。
-
-
-
元璋兄得天下时女真尚未崛起,分裂的蒙古风光不再,成祖以降诸藩衰弱。国际国内一派千载难逢的和平发展环境。但“高筑墙,广积粮”的基本国策,却使有明一朝对外不思进取,对内专权高压,成为政治最黑暗的一代王朝。 明代的天下事更像老朱家家务事,主要精力都放在厘清家里那些盘根错节的婆婆妈妈上。宦官的作用便很重要了,盖因他们的职责就是对皇上的家务负责。 是以较之其他朝代,明朝内廷的组织机构、职责、职能最健全。中国叱咤风云的宦官明占了大半。郑和、王振、刘瑾、魏忠贤……。万氏、客氏等一班强悍的奶妈亦不可小觑。国防、监察、干部任免、派出使节、重要文件批示等往往由宦官办理。由此不难理解清初对宦官干政何以那么敏感。 至于三公六部五寺,本该起到制衡内廷的作用,然则皇上既有意偏袒,明皇又大多刚愎猜忌,少数德才兼备的经国重臣多不得善终,风气便很坏了。 于是内廷也罢,外廷也罢,两套班底同时成了皇上的家政公司,没有制衡只有帮派竞争。大臣们最重视的是皇上不急太监急的,谁该娶妻了,谁该生娃了,死了的太太该按什么级别埋葬等等,争得你死我活,出现了不少为皇上、太子、娘娘、奶妈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位居三公的官员几乎与拥立脱不了干系。 明代做官的念书人可谓丢尽了知识分子的面子。皇上不管你年高德劭、功勋卓著,即便以往马屁拍得极好,大庭广众说翻脸就翻脸。三公也罢,首辅也罢,扒下裤子就猛揍那干瘪的老屁股,当场打死的竟占了多数。至于剥皮楦草、株连九族,女眷送到兵营做慰劳队等,许多省部级以上领导都享受过。 由于地处江淮,祖陵建成后屡屡被水,以火为质的朱爷爷、朱大爷们常年浸在水中。他们的不肖子孙们不想办法解决陵区防水排水,却动员人力物力,去北京房山大肆破坏崛起中的女真的祖陵风水,也没收到什么成效。 康熙年黄河夺淮,老朱家盱眙的祖坟成了水晶宫。而今神道虽淘了出来,棺柩还泡在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