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4-6-15 12:28 编辑
1,衣
诗经里有一首军歌,曰《无衣》,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襗。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今人读之,敏感者或许会问:上战场怎么可能会无衣?战事激烈,生命说丢都丢,何况战衣?
《类篇》里说:“衣,象覆二人之形。”亠下面遮盖两个人即衣字的本来面目。
孫季逑和顾千里批注《说文解字》,认为亠下面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条胳膊,曰:“當作二厶。厶,古文肱也。”段懋堂否定其说,謂:“自人部至此部及下文老部、尸部字皆从人。”
那衣里怎么会装两个人呢?原因在于,衣是军衣军装。古人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出门打仗一定要穿上军衣,打庄户时一般也不敢脱军衣,慢慢地军衣就转化成日常衣裳。古人造字,盖模拟军衣形态也。诗经里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云云,正是衣“象覆二人之形”也。今人多不识,段干教授为之说字法。
亠下面是两个人,既知矣,然则亠又是什么意思啊?有人说是衣服领子,有人说是斗篷,有人说是盾牌……皆不对。亠=军旗。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亠底下立着两个士兵。“旗,士卒以为期”,所以士兵都以旗为号而聚拢在一起,此时,衣=依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这个解释一半对,一半不对。说“衣,依也”,结论对;说“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理由不对,因为士兵是团结在军旗下,而不是回家打庄户种地穿的日常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