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学宫
学宫是官学,通常有两大功能,祀孔与教学,故也叫文庙或孔庙。北宋庆历1041年,知州朱显之,首创端州州学,原址在今古城政府大院内。崇宁1102年州学迁建于城东,即今址。1118年,正式命名为肇庆府学。元至明间,学宫数次易地重建。1532年,明巡府吴麟,知府钱铎复建府学于城东原址,并把城中县学迁与之合并,形成左府学,右县学,庙居中的特殊格局。1592年,重建城中县学,府县分开,东城学宫一直作为府学至民国。因历史上学宫所属地是高要区,故称高要学宫,其实更准确应叫肇庆学宫。
民国后黉宫门前所有建筑尽被折除,黉宫门加建围墙变成了大门,门上有文庙字匾。红墙绿瓦置身骑楼间,非常显眼,非常古朴。门左有株古榕,极茂盛。进门才发现学宫竟比大街要低两米有余,让人很困惑。须知古代建筑都是前低后高,绝没有前高后低,为何学宫会如此?唯一的可能是,学宫建于五百年前,此间周边的地势因不断重建而抬高,学宫却一直未变,故而相对“下陷”。如果此推想成立,光从地基之低,便知学宫之悠久。
拾级而下,便到泮池,上有三孔泮桥。天子之学名辟雍,环以水。诸侯之学半于天子,故池为半,名泮池。孔子是文王亦是圣,故学宫孔庙均有泮池。入泮,在古时可称入学礼,其礼难考,其事已见于诗经:思乐泮水,言采其芹。故学宫也称泮宫。古榕右倾,如巨伞笼罩整个泮池,无限清幽。
过泮池,入大成门,两庑肃肃,大殿巍巍。高檐双重,红墙黄瓦,立于石台,如山如岳。不是皇家气派,是三坟五典,四诗五经的博大厚重,非建筑之雄伟恢宏,不足以明经典之永恒深博。当时正午,天日昭昭,庭中无人,肃穆无声,屏息静观,有片刻的魂随飞云。
步丹墀,拾石级,尚未平复的心神,又被成排成行的巨柱激起浪花朵朵。三十六巨柱,根根是栋梁的具像,团团围住中央的孔子与左右四圣,如卫似仰,气氛之庄严肃穆,难以言表。而画梁之繁美,更让大殿在庄严之外,添几分高古与华美。专家介绍说有明之风格,犹存宋意。
大成殿西侧有碑廊,有古碑十二块,除却三块清碑,其余均为明碑。明碑主要是学宫守则,如明程颐视箴碑、明程颐听箴碑、程颐言箴碑、明程颐动箴碑。绝大部分文字不可辨,唯碑头刻龙尚清晰。西庑名孔子学堂,展示近代历史名人在肇庆事迹与足迹。东庑名星岩书院。肇庆历史上最早的“官学”并非肇庆学宫,而是1040年,包公在城北宝月台,创建的星岩书院,是端州乃至西江地区最早的书院。东庑名星岩书院,就是纪念这段历史。
真没想到高要学宫的大成殿,是如此精美,徘徊良久,叹息再三。
2024-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