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和“惟周以速行得达”
《被政治谋杀和政治诬陷的蜀汉大将魏延》分论之六
作者:闻所欲闻
由于我在主文《被政治谋杀和政治诬陷的蜀汉大将魏延》里,分析作为魏延案件证据的“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和“惟周以速行得达”史料,叙述和计算比较复杂,必须具有小学算术应用题水平才能理解。我就在此简化一番,重新组织文字进行叙述和计算,酱紫就使那些具有幼儿园小盆友扳手指头数巧克力豆能力滴人也能理解了。叙述如下:
1、先考虑“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陈寿在形容羽檄来往频繁时,是用“羽檄交驰”一词。而陈寿在这里换用“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之语,意谓很明确,是指双方檄文到达朝廷时的时差表:一天之内。即杨仪指责魏延谋反的羽檄,和魏延指责杨仪谋反的羽檄,到达朝廷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小时。
古代通信文书的传送方式,在秦汉以前就有“驿站”这种形式,主要负责官员与官方通信的便捷、高速的传送。
建驿站也符合当时褒斜谷道稳定的军事后勤路线环境和诸葛亮谨慎、周密的行为特点。
古代所建驿站,一般每隔二三十里便有。在前边驿站送公文的信使人马跑得筋疲力尽以前,后一驿站有预置人马接过公文再向下一站跑去,以接力跑直达朝廷。
特急公文“羽檄(信件插上羽毛)”在有驿站马匹传送的道路上,一般决不少于昼夜日行五百里。在栈道上不适于马跑,道路虽窄却平坦,如果驿站在栈道上用人接力跑,也达到昼夜日行二百里以上。
从五丈原前线经过褒斜谷道,到南谷口(即褒口前不远)约六百余里。南谷口距朝廷所在地成都,约一千余里,是马匹可行的大道。
如果在五丈原,杨仪的信使和魏延的信使同一天到达朝廷:“一日之中,羽檄交至”。羽檄经驿站速递传送,以人跑褒斜谷栈道(约六百里长)3天(日行二百里)、马跑汉中至成都的大道金牛道(约一千里长)2天(日行五百里),总共需要约5天时间,双方的羽檄就能到达朝廷。
而朝廷紧急议政、磋商,并无异议耽搁时间,据《三国志》记载: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允咸保仪疑延”
就是说,双方羽檄到达朝廷以后,朝廷大臣立马就判断出是魏延谋反,所以出兵前线平叛也无长时间等待:
“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三国志》”
“宿卫诸营”就是皇城卫队,蒋琬立即在城里集中宿卫诸营后赴难北行平叛,当然很迅速。为此共用时间1~3天足矣,5+1~3,总天数在7天左右。
进而:
“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三国志》”
那么,蒋琬在接到杨仪表奏魏延在前线谋反的羽檄7天后,才出城数十里便遇到杨仪信使,收到信使送来的“魏延已死”的信息,这怎么可能呢?
分析“巧克力豆数数”如下:
按魏延的“子午谷战略战术计划”计算的路程,说明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经褒斜谷道到长安,快速行军约为二十日。褒斜谷道约占汉中到长安总路程的一半左右,约六百里。但路狭难走。约有7、8万人的原诸葛亮部队加上辎重,路况好时,快速行军至少也要走12天以上。
加上双方在褒斜谷道南谷口的战斗时间、魏延逃回汉中的南郑、杨仪派马岱杀死魏延后回到南谷口的时间,约1~2天左右。意思就是从魏延、杨仪在前线发檄文,到魏延死时至少有13天以上。
杨仪在南谷口接到魏延死讯,再让发出魏延死讯到朝廷的信使出发、到达蒋琬出城平叛驻宿处(约一千余里),驿站信使传送死讯(每天500里)要2天。
总共加起来:12+(1~2)+(2)=15天。就是说,杨仪从前线发出羽檄——到杨仪回到汉中杀死魏延——到报信魏延已死的杨仪信使到达蒋琬出城处,最低需要在15天以上时间。
五丈原前线与朝廷羽檄通信、朝廷议政、蒋琬出城等紧急事务,加起来的时间为7天左右,前面已经算过。现在用15天-7天≈6~8天。就是说,如果蒋琬在接到谋反信息7天后出城平叛,赶路有6~8天富余时间才能接到魏延的死讯。由于蒋琬是赴国难带兵向前线急行军,那么6~8天最少要离开成都走出4、5百里地,怎么离城才“数十里(一天内的路程)《三国志》”就能接到魏延的死讯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反过来从成都往前线再计算:
如果是魏延在五丈原前线造反,7天以后,蒋琬出成都几十里便收到杨仪信使所发来的魏延死讯,用7天减去杨仪的通报魏延已死的驿站信使从汉中到成都这一段跑路时间2天,剩下只有5天。这5天就是杨仪、魏延在从前线回返汉中的时间。
那么,杨仪从前线回返汉中5天时,还在褒斜谷“槎山通道”,离他在汉中要杀魏延的时间还有7天以上(12天减7天)!
魏延从前线回返汉中5天时,还在褒斜谷里“烧绝阁道”,离他在汉中被杀死亡的时间还有8天以上(13天减8天),并没有死!
,所以,有了《三国志·魏延传》中蒋琬接到魏延死讯的具体时间、地点等等情况的记载,说明魏延、杨仪在五丈原前线互发檄文——以至双方信使羽檄在同日到达朝廷——到蒋琬出城几十里就接到魏延的死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应该是蒋琬已经出城走了4~5百里路了。
现在再反过来推论:
如果魏延、杨仪双方的羽檄,同日到达朝廷是真实的通信时差,而以上分析又证明了魏延、杨仪是不可能在五丈原前线互发檄文的,那么双方又可能在何处、什么地方发出檄文——因而导致“一日之中”就能“羽檄交至”朝廷——而蒋琬带兵只要出城几十里就能接到杨仪信使所报丧魏延的死讯呢?
我们来看看鱼豢的屎书《魏略》,是怎么记述魏延事件的:
“诸葛亮病,……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
《魏略》说的是诸葛亮在前线授予魏延全军指挥权。(注意:《魏略》说魏延与杨仪在前线和一路回程中是相安无事滴!)在魏延带领全军通过褒斜谷道回到褒口为诸葛亮发丧时,杨仪才在褒口发动兵变,主动攻击魏延,这时魏延案件爆发。
而魏、杨双方在这时互相发羽檄到朝廷,指责对方叛逆,是合乎当时情理的通信应对。2天(有驿站传送)以后,双方羽檄便可同日到达朝廷。
从杨仪在褒口发动兵变使魏延案件爆发、到杨仪杀死魏延战事结束,所用时间仅1至2天。加上杨仪报丧魏延死讯时间,共约3天左右,那么3天时间便是朝廷议政、蒋琬带兵出成都几十里的时间段,正好蒋琬就能接到魏延死讯了!
酱紫计算,是在朝廷接到双方羽檄,没有任何因异议、调外地兵将等等而耽搁时间的记载。如果蒋琬连夜或用一天时间在成都整军调粮,第二天就率宿卫诸营出兵前线,离城几十里便接到杨仪信使所报魏延被杀的死讯,通信时差非常吻合!
魏延、杨仪、朝廷三方通信时间的大致吻合,证明了魏延、杨仪双方是在何处首发了檄文:在褒口!
酱紫就能导致“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朝廷,而蒋琬带兵出城几十里就可以接到杨仪信使所报魏延的死讯!
以上对于“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这一魏延案件中通信史料的种种推理分析,证明了《魏略》记载的魏延案件爆发时间和地点的准确性:就在魏延和杨仪回到褒口以后,而不是在《三国志》记载的五丈原前线!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这个“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与“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两段史料之间的通信原理,成为《魏略》所记载杨仪等人谋杀魏延的证据之一。
我怀疑这种记载是陈寿在“搞鬼”。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