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活着》
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
年轻的,涉世不深的,
从小蜜罐子里长大的
没有读过十本以上经典文学著作的
这些人,基本上不太可能读得懂《活着》
清华一位教授曾说《活着》的文笔
就是小学三年级娃娃水平
当然,还有清华教授说赵本山是三俗代表
贵为清华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来
大约是很有一部分人赞同的
这个话题源于前几天
一个小屁孩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看完都抑郁了,感觉活着没意思了
我很震惊
震惊是源于小屁孩还了解一些苦难
不了解苦难的看不了这种书
看不了,本质上是不屑
因为不能感同身受
实际上,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
感同身受的问题
一要看作者下笔的功夫,能把读者带进来
二要看作者有没有相似的亲身或间接经历
三要看作品的深度能否与读者思想相契合
《活着》是中国人拍成了电影,还好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韩国人拍的,失败
显然,没有拍出底层的苦难,
或者说把中国人底层的苦难描写得太轻了
这就是不能感同身受
同一篇小说,有人看完拍案叫绝,妈的,这么好
这至少说明作者是有功夫的。
同样的小说,另一人看一半就扔了,妈的,什么玩意
没读进去,这怪谁?作者至少有一半原因
马原说,所有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只对很小一部分读者有意义
就是说,只要你的作品有一个人觉得好,
那就行了
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