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2-11 22:49 编辑
【人的创造-4】劳动造就每一个健全人! 文:公理力
恩格斯当年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个论断,无疑,是就人类这个物种的出现与加速进化历程而言的——科学视角。
在【人的创造-1】中,关于劳动这个概念,已经给出一个新定义:广义劳动是指生物对其机体或智能有影响的一切活动。换句话说,劳动的本质之一,就在于维持或改善生物机体或智能。
该广义定义最直接的理据是:传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外延新增的部分,如审美、社交、娱乐活动,其生理、心理或物理机制,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一致的。因此,用非科学范畴的功利性理由否定之,也就站不住脚。
例如,有人把劳动概念局限于体力劳动、主动劳动、或创造社会价值等各种狭义化理解,就不费口舌了。
在该广义劳动语境中,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劳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论断则可进一步修正发展,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不仅“创造”人类本身,而且造就每一个健全人!
(一)低级劳动阶段
初生婴儿,除了遗传而来的啼哭、吃奶、睡眠、排泄等动物性的、本能的生命基本活动外,几乎没有其它有意义的活动。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婴儿的模仿行为出现,学习表情表达的过程也就开始了。诸如通过眼神、表情、嗓音对外界做出有意识反应,表达好恶等。这个过程包括记忆和模仿重现两个基本过程,其中包含很高比例的错误和失败性尝试。微笑是成功运用表情的例子,发出无意义声音则是失败的尝试。无疑,这个模仿学习过程,亦属于劳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要不了多久,父母就会发现孩子的劳动成果:婴儿的表情更丰富了。对呼唤其名或父母的一些表情等身体语言,能做出有意义的反应了。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可以玩儿玩具了。这是一个更大的进步!这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可以指挥柔弱又笨拙的小手完成某些简单动作。玩儿玩具作为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劳动形式。它有助于孩子肢体灵活性、空间感、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肌肉力量的增强和发育。更重要的是,还是大脑思维能力的开发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小手会越来越有力,越来越灵活,以及可以咿呀学语了。这些都是父母通过简单的观察就很容易发觉的成果。另一方面,不易直观发现的重大进展是孩子的大脑也在迅速开发与发育过程中!孩子对环境反应能力的提高,也是学习和实践这种劳动过程产生的成果。例如,对母亲的依赖,对某种呵护方式表达的喜爱或厌恶,对陌生人靠近的欢愉或惧怕,等等,都是认知和表达能力提高的反映。
到了一岁左右,“横着”出世的孩子可以“立着”示人了!尽管一步三摇,步履蹒跚。用不了多久,他/她就可以满世界奔跑了。劳动的成果体现得是如此充分,毋容置疑!
饮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保障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和活动,这个过程似乎不关劳动什么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身体活动这种劳动行为,身体的发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脂肪堆积导致的肥胖只是表象,骨骼和肌肉的软弱无力是必然后果。更不必提空间感、灵活性、协调平衡及身体运动功能的低下和笨拙了。因此,必不可少的全身体力劳动是体能正常发育的必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必要的劳动,就没有正常的人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某些动物出生初期具有一种特殊的模仿学习模式:Imprinting,译为印痕、印记、铭印、印随等。意指在一段由遗传决定的较短时期里(敏感期),环境的刺激会被长久地植入个体行为中,犹如先天获得一般。
这个印痕学习模式有一些特点,包括:只在特定的敏感期发生,不能重复;一旦习得印痕,持续存在,很难磨灭;在该阶段,学习内容不多,限于对环境某些特定“行为”作特定反应;奖惩机制在印痕学习过程中并不重要,因此与条件反射有别。
其中,最有趣的是动物幼雏辨认母亲的后代印痕(Filial imprinting)现象。某些动物出生后会追随它第一眼见到的较大的可移动物体。印痕作用一旦发生,就很难更改。即使动物幼雏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它的母亲,甚至是非生命体,也可能出现跟随现象。科学家的解释是,生物出生后,通常第一眼看到的是其母亲,动物的这种特性可使幼雏出生后不易认错母亲,以得到母亲及时的哺育和保护。
人体自然生长发育期大约在20岁前完成。此后在不同年龄段,体能及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开始走下坡路,如大脑的记忆力大约从25岁前后开始下降。如果发生人为的劳动干预,该过程可以延长。优秀的健美或体育运动员在坚持科学训练前提下,体能或身材的维持可延长至30岁以后。负面的例子也有,包括肥胖症患者。除了饮食问题,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是重要原因。曾有牛津大学一位20岁女大学生,因过度节食,身体发育仍处于未成年女童阶段。
另一类例子是外伤导致肢体损伤或功能丧失的恢复过程。特定的训练劳动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手或上肢功能的恢复、下肢行走能力的恢复,甚至脑损伤导致语言能力丧失后的恢复等,几乎没有任何药物或其它手段可以替代重复训练这种劳动方式的功效!
生物进化领域有一个著名观点:动物个体发育史是其种群发展史的“浓缩”重演!按照该理论,人类从初生婴儿到成年的发育成长过程反映从猿到人漫长进化史中人类的大致发展历程!
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大脑获得迅速开发。正是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会用脑思考,为以后体能和智能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我们来看大脑重量变化的统计数据。新生儿脑重约390克,9个月婴儿达到560克,2.5岁到3岁的幼儿脑重即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也就是说,人类在7岁左右就完成了大脑发育的90%。
而在六、七岁之前,孩子所经历的模仿学习这个“劳动阶段”,并非必须有特别规划或安排,可属于非人为干预的自然过程。由于这个特点,属于前文定义的低级劳动阶段。该阶段还有一个特点,不同个体的差别并不显著。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个自然行为过程阶段,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本来就不大。除非进行某些个特别培训,如幼儿早期智力或体能开发,才会出现显著差异。
另一个客观事实是,所有动物也经历一个类似阶段,尽管考虑它们的寿命差别,时间长度一般要短暂得多。与人类不同的是,此后它们直接进入动物“社会”的现实世界,独立生存。
【楼下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