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3-9-27 14:36 编辑
在明朝,太监与宦官是有区别的。
太监是职衔,是各监的最高长官,正四品,其下有少监、监丞、典簿、长随、奉御等职。而宦官是内官、遭阉割的男性服役人员的通称。清朝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对宦官的尊敬,将太监与宦官等同起来,只要是在宫里办事的,不论品职高低,统称太监,就和我们现在对谁都喊李总、王总一样。
明朝内宫与外廷各有一套办事机构,都直属皇帝指挥。内宫机构,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定为九监;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重定为十一监;洪武三十年(1397)增设都知监。永乐时,定格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名称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役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郑和的官职是内宫监太监。
内官监负责哪些事务呢?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内官监"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郑和下西洋期间,正值明成祖筹划迁都,为北京新建皇帝内苑,从海外采办一些应用之物,诸如各式器皿,各种香料,乃至国内罕见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都是郑和作为内官监太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所以选派郑和统率下西洋,这也算原因之一。
因此,说郑和是太监,没错,至于有人把他误认为只是遭阉割的宦官,那是因为清朝后,人们把宦官也统称为太监,所以弄混淆了。太监是高级宦官,但宦官不一定就能当上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