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痴爱戏曲,年轻时曾是北海一个粤剧团的台柱。虽然后来离开了剧团,但父亲对唱曲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他去世的当天。(关于父亲去世的这段往事,曾发过帖子《特别的忆念》)
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书架上都是厚厚的剧本,至今还能想得起的一些剧本是:《山伯临终》、《柳毅传书》、《苏小妹三难新郎》、《祭玉河》。父亲的唱腔及扮相是极好的。在多数年轻人因为不耐那份冗长拖沓而厌弃传统戏曲时,我因为受父亲的影响,也迷上了戏剧,还在读初中时,我就能把整本剧本背唱下来了。
遗憾的是,在爸爸生前,我一直没学会如何唱子喉,就是粤曲里的女声,也就是假声。以致也没法配合爸爸去表演对唱。在爸爸去世十年后,我终于会唱子喉了,可惜爸爸听不到了。
从前,虽然我不懂唱女喉,我还是会常哼哼常唱唱那些我熟悉的粤曲。子喉我唱不了,平喉唱得还是不错的。曲艺届的朋友也都赞可。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也算是中心街区的一个小公园,是我们常去散步的地方。有一段时间,每天晚饭后总有一个戴着墨镜的盲眼老人带着他的小孙女在那卖唱。小孙女也就7岁左右的模样,已经能熟练地唱几首流行小调。小孙女就坐在爷爷脚边的小凳子上,每天也有人给他们一些钱。
有一天,我们散步从那经过时,发现那天只有老人,小女孩没来。老人依然是一边拉二胡一边唱曲,我看他面前的钱兜子里钱币稀稀落落的,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就和家人商量:要不,我上去帮他唱一首吧?家人也赞同。我鼓起勇气去和老大爷沟通,他拉音乐,我唱了一首最流行的《禅院钟声》。还是胆怯的,我感觉到有路过的人在注视我,我也没太敢和他们对视,反正天暗了,我也看不清。就这样唱完了一首曲,也没敢看兜子里的钱是否多了一点。赶紧和老人道别就离开了。
事后,家人说,那天唱的没有我平时在家唱的好。想想,很正常的,到底是第一次的街边唱,又是临时起意,还是紧张的。
(我在楼下贴出我唱的《刁蛮公主戆驸马之金殿招亲》,听不懂的朋友请点击下一楼的链接地址,直接看屏幕上的词。我在这段戏曲里演唱凤霞公主和皇姑两个角色,我的戏曲老师演唱孟飞雄元帅和皇帝两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