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明显有带节奏嫌疑的事,不是第一次遇见的人不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么
一个破包子的事,很小,不是什么血案,事件被摆得很清楚,很离谱,很容易下判断,这个时候不应该加倍小心么。在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因一面之辞就眼见为实了,是不是有点草率。要知道当年老太跌倒一案,最终影响弄到很恶劣的是那一纸未能明辨的判决,而非老太
没有去看那个视频,仅看了几个围观者的反应,教授是颇为冷静的,他宁可把这个事往娱乐的方向带一带
“不要把你的善良给不懂感恩的人”,这话貌似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你表现善良前如何做到判定一个人是懂感恩的,可以说,这根本不具备操作性,它违背了人的一念善,善念电光火石间迸发,是纯粹的,是一贯的养成,哪有时间计较谁谁懂不懂感恩
请以一人每天接受一个包子的施舍持之一年为例,这一事例是如何开头的,之后有没有什么口头约定,接受方的掷回可以肯定不是一贯的表现而是一个意外,施主有无雅量容纳这个意外,他当然没有这个义务,之前每天给出一个包子的义务也是没有的,这是他的自愿,他从中也必有所获,比如说,给了自己一个日行一善的心安
施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贾雨村落魄,甄士隐想要支助一点银两,可谓雪中送炭了,也得小心翼翼地考虑贾雨村的自尊,当然,这个善举后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曹翁冷静的地方,读者以此批判贾雨村的凉薄是可以的,若是批评甄士隐的善举,就有问题,“不要把你的善良给不懂感恩的人”用在这里很应景,但是合适么,这句话是不是在用了上帝视角劝阻甄士隐的一念善,除了全知全能者,还有谁有能力一眼看出一个人是懂感恩的,并且确保他一直是懂感恩的
施舍在佛家是最常见的,佛家是人天福田,是一个专门接受施舍的所在,佛家也有所施,所谓法施舍。儒家也面临过相似的问题,有人就这么问过孟子,你受诸侯供养对供养人还摆臭架子,合适吗,孟子说合适,他给我的是民脂民膏,我给他的是父慈子孝安富尊荣。多么理直气壮,一个财布施,一个法布施,两种布施不在一个层次
佛家的看法,布施本身就产生福报,而布施要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做不好布施,一次法会上,有人拿无价的珠宝供养维摩诘,维摩诘三辞后受之,把宝物平分为二,一半供难胜如来,一半施给法会中的最下乞人,然后说:【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布施是难的,在布施中遇到横逆相,请视作对于布施心的考验吧,说“不要把你的善良给不懂感恩的人”的人显然是通不过这层考验的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