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玲小芳 于 2023-1-31 08:54 编辑
徐公孰教授在她的“选个吉日来散打”贴中,对003号征文“无底的夜”做出了点评。本猫逐字逐句重读征文,认为教授盲人摸象,并且犯了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误。
教授的点评如下:
这个梦,既下五洋戏鳖,又上九天笑嫦娥。嫦娥家三口人可曾羊过呢?吃的是中药还是布洛芬啊?
此文参赛,不切赛事的题,于三年疫情离题八千里路云和月。
只就此文论散文,此文也不是散文的体裁。散文讲究情,讲究理,讲究事。叙事首先讲究一个散字,而此文虽在梦中,却叙出一个完整的首尾,此梦不乱,而此文也不散。散文叙事当然也可以虚构,不过虚构来的事必须为抒情或说理服务,然则此梦之理何在?此梦之情何在?情与理未明,独造一梦境又何用焉。徒逞文才而已,无益于载道,有害于养心也。
我对作者原文解读如下:
首先作者写的不是一个梦,而是实在在的感染新冠病毒后的身心反应。作者感染病毒后,浑身发冷,钻进被窝,用手揉搓膝盖和小腿,希望通过按摩加速血液循环,改善下肢局部供血。作者是这样表达的:
夜,刚有起色,我却掉进无底的海。
海水凉而刺骨,心脏泵足马力,把滚烫的血,输送到四肢百骸。
夜,指的是什么?疫情。刚有起色,指的是刚刚宣布放开,那时作者天真地以为用感冒的代价换来封控的解除是值得的,所以用了“起色“。无底的海,是指掉进冰窟窿那种感觉,首先是肉体的冷,其次是心里的绝望。
作者感染病毒的症状是风寒型感冒症状,患有多年的关节炎,冰冷渗入骨缝。
有人会说,作者就是逞能,故意整得这么玄幻。首先,征文比赛刚开始时候,社会面正是放开后的高峰期,作者不忍用诉苦式的文字给读者增加痛苦,更不愿以此换得悲情;其次,这是一篇散文,不适合平铺直叙,把症状及痛苦写实般展现;再有,作者发文时候并不能预测征文结束时疫情的状态。
屁股撞到一团东西,以为是山,用手一摸,似乎是珊瑚。暗自高兴,总算到底了,谁知珊瑚说话了,妹啊,姐只是深海里的一株浮萍。
作者通过按摩足底、膝盖、小腿及前胸后背等,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许多。以为病毒不过如此,“暗自高兴,总算到底了”,谁知按摩停下来没多久,开始头晕,这才意识到“只是深海里的一株浮萍”。这一段借用珊瑚并拟人化处理,形容症状反复的那种无奈。
再往下坠,一片黑暗。水压越来越大,击穿鼓膜。一股热流喷涌而出,我想那一定是血,或许是我的脑浆。该不会引来鲨鱼吧,我愈发恐惧,以至于我的躯体能克服水压而颤抖。而这种颤抖竟然引起一股洋流,在我身边环绕。
这段文字背后,隐藏的是作者的中耳炎及咽鼓管堵塞。只有得过这种病的人才对症状有所了解。作者夜里耳朵流的是脓还是血,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再谈切题。教授说“不切赛事的题,于三年疫情离题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么本猫的上述分析是否与疫情相关呢?本猫这里还要纠正一下,征文规则中要求的是这三年,并未明确限定“疫情”这个话题。所以作者在后面还写了“北京号母舰”。众所周知,如果说疫情是全球性灾难,那么俄乌冲突这场地区冲突也给世界带来了不亚于疫情的影响。期间,帝国主义代表窜访台湾,我军被迫反制,形势一度剑拔弩张。如果说疫情是天灾,那么战争就是人祸。可能教授高坐厅堂,不食人间烟火,翘起兰花指,喝着小资的咖啡。俄乌冲突,造成能源紧张,引起通货膨胀;美元加息,给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直接关系国内民生。作者在文章后面的许多美好想象,是为了战胜眼前的疾病,人若没有了希望,呵呵。。。
至于后面的东西,懒得再去分析。道家传人说作者“模仿”,说有些“硬”,不知从何谈起? 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每一篇作品,都有作者的独立体验和构思过程,不可能所有读者都能读懂。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不懂而大放厥词,就不是文学评论了。教授说的“徒逞文才而已,无益于载道,有害于养心也。”,不知教授修的什么道,养的什么心啊。
像马王爷那样,承认“看不懂”,远比不懂装懂好吧!
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教授、编辑和教师的经历,却深知一个征文,一个准备刊发到公众号的征文,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困境”状态,更不是“比惨”,非要家破人亡才能所谓“共情”,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毕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是没有一丝希望吧?作者后面那些美好愿望,便是基于这种思考。至于嫦娥,是为了带出兔子,兔年,是兔年来临前的“这三年”。这样写出时代背景,不行吗?
教授的理论,我不去反驳,毕竟目前的读者环境下,有几分道理。只是觉得散文这个东西,不是自古就有的,它的未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你的理论做一个筛子,把全部作品过一遍,恐怕剩不下几篇作品。那样,又与八股文何异?
呵呵,丸子,我还是喜欢你的淳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