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6-8 11:40 编辑
应知音之邀。
流星,别怄气。作为语文老师,还是有小强迫症和小洁癖的语文老师,我给了你40分——后来涨成了42分,显得很不客气,也很苛刻。事实上我不该参与的,毕竟我俩也算认识,有那么点交情——也就是我说的,你长得挺好看的意思。
我这么给分,跟别人大相径庭,为嘛呢?因为他们给的,是论坛文字的分,而我给是高考作文分。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具体区别在哪里我不展开阐述,想来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的。
书归正传吧。
整体而言,提炼主题不错。拓展领域也不错。审题这一关,你是没问题了。但我个人觉得:创新,也未必要否定“拿来”和“借鉴”,这个思路仅供参考。
但,本文首先有两处疏漏:
1.你的起笔太宽,拓展过余,有点超出了范畴。“全书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整个贾府都是在吃元春的红利,……”,这些说辞若不考虑作文要求,倒是很好的。然,并不是本次作文的出题意图,不是吗?对红楼的评说自有他人说,学生们还不到可争论的范畴,何况关于大观园没落的主题,是有很多社会背景的,局限于“缺少创造力”就有些生拉硬拽,强扣本次作文主题了。
2.你这句话,“贾政召集家里的才子佳人为大观园桥上的匾额题字。”是错误的人物套用,因为你已经先入为主,认为大观园的人都是“拿来”或“借鉴”,因此在落笔的时候把题干里面的“众人”误会成了贾家家里的人,也就在情理之中。
关于材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原著里,前、后都还有相似取名情节,而且是相互衔接人物不变的。例如:对“镜面白石”命名时,原文如下:
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
你仔细分析,这个“众清客”,是你所讲的范畴么?这个人物的误会,算不散扣分的败笔?
其次,便是高中生作文规范化要求(或者说潜规则)了。
1.字数严重超标(927个字)。说不定答题卡上,根本就没有办法容纳。现在都是答题卡,你知道作文如何计算字数的吗?数作文横排格和竖排格,两者相乘就是最后的作文数字。也就是说,段落分行空格全部计算在内的。你这篇分段很细,严重增加了空格,也加重了字数负担,誊抄到作文格子上,按正常计算,我估计1200字绰绰有余。正常情况下,800字以上,应该是在800字到850字之间,写的特别好的,顶天了900字,甚至950字吧。——这也是答题卡能预留的正常空格了。
2.材料引用及分析太多,比例严重失调(427个字)。中学生的材料作文,可以引用材料,但不能让其占据太多篇幅。出题者的意图,是要看孩子们在材料的基础上,如何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在各个涉及的领域拓展延伸。而流星的引用及分析材料内容,几乎占据了一半对一半的篇幅,这是很不得阅卷老师欢心的。
3.论证方法太过呆板,几乎是清一色的事例罗列。这在学生作文里,是不怎么受欢迎的,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学会引经据典,灵活使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如,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等。会使行文更有可读性。
4.流星的例证,我耐着性子挨个儿看了。无一例外全是反面例子,再进行质疑。看似铿锵有力,实则容易让人误会负能量,或者说缺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出题者会希望孩子们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吗?就算要怀疑,也不能成为一篇文字的主流部分。阅卷老师会无奈:那么多关于创新的正面例子,阳光积极、奋发向上的,宝宝你一个都看不见吗?你让老师如何给你高分啊?
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