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衣娱亲”,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故事。
初次接触到,是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二十四孝图》里。原文引用如下: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文字强迫症和好奇宝宝德行,自然是要追根究底查清来源,并决定是否需要与先生同仇敌忾的。
以下,是百度资料:
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大致意思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叫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蹦蹦跳跳的样子,结果大概是老骨头经不起折腾吧,噗通一声给摔倒在地上了,不知道是不是骨折了,总之一时半会儿没爬起来,索性继续装出小孩子的样子,躺在地上打滚儿撒泼哇哇大哭,以哄老父母开心。
脑补画面,简直没眼看啊!这么蠢一个蠢样子,也的确是愚孝到令人厌憎并作呕,怪不得鲁迅先生要专文专言刻意批驳之。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是2022年这个五一小长假之前,我都是以调侃并轻蔑的语气提及它,以此为例告诫孩子们不许迷信老师、迷信书本,要有自我独立的鉴别诊断的。理由是:曾经有很多愚民教育残余下来,继续成为思想领域里的祸害。
然而,前天回了趟娘家,我却也这么“娱亲”一次。发现很顺理成章啊!也没有觉得有多么难受啊!原来,有些事情是要看场景而不能一概而论的。
想想也是。我们又不是当事人,所见的,所听的,最初以为是在解读别人的故事,或者起码能够感同身受的吧。然而所谓所感者、所悟者,多数时候是借了他人的场景故事,在检阅自我的人生,所下的结论不足人家十之一二,甚至与人家背道而驰的也比比皆是。
我的“彩衣娱亲”故事是这样的:
窝在沙发里跟母亲闲聊家常。我是偏爱安静的那种,所以,抱本书装装样子,偶尔还能分心看几页。母亲呢,却是相见欢的活泼性情,给我分享左邻右舍奇闻轶事还在其次,更多时候是要拉着我陪她唱红歌,或者欣赏她新学会的什么舞蹈。
我其实素来不爱唱歌,总觉得音色不好音准太差有糟蹋音乐之嫌,不如安静聆听他人的成品来得享受。但母亲大人要唱也只能奉陪,偶尔不耐烦平心静气了,就高声大气爆出喧嚣之音,惹得母亲恨得来敲我脑袋瓜子。
母亲的舞蹈动作也是怪怪的感觉,毕竟年纪大了的缘故,欠缺轻灵飘逸质感,反而笨笨拙拙形如企鹅或者天线宝宝,每常把我笑得肚子痛,腮帮子也痛,倒在沙发上翻滚几下。母亲自是知道我笑话她,于是就又扑杀我几次,迫得我不得不捂着脸赶紧告饶,说,好看,好看,可爱得不得了啊!
母亲唱累了跳累了就坐下来刷抖音玩。我还暗自窃喜,想着这会儿可是要放过我了吧?然而,并不。母亲大人要热情分享她的作品给我看,哎呀,几乎没有什么新鲜感,都是清一色的各类“同款拍摄”,其奇葩造型看得审美疲劳。我也只得点头如捣蒜,假装很感兴趣的样子,言不由衷恭维,笑嘻嘻说:好看,好看,你玩得开心就好!哈哈!
结果母亲又把手机镜头对准了我,要拍个人在花丛中的抖音同款。艾玛,好想拔腿而逃啊——我是喜欢出镜的人吗?我是恨不得被人忽略,躲在人群外发呆的德行好吧!
但,看着母亲大人的兴致勃勃,我还得扮乐在其中的嬉笑表情,随着音乐节拍摇头晃脑努力配合。等成品合成出来了,一看:蠢得不要不要的。想着万一被哪个熟人耍抖音看见,不是丢脸丢到家了吗?
母亲大人却很开心,喜滋滋分享到亲情家园去了。她大约是在刻意显摆,这自称忙得马不停蹄的二女,也有停下脚步陪她虚度日常的时候?看着母亲笑得心满意足的样子,忽然觉得蠢就蠢吧,也算人间值得了!
如此想来,“彩衣娱亲”,也有它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