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1-11-5 11:24 编辑
眼看立冬了,想起了一个老北京的吃食,豆泡汤,北京人叫炸豆腐。
豆泡汤是过去老北京穷人常吃的东西,做法简单,味道也不错。嗨!能混饱肚子,那里还顾得上味道?肉好吃,吃得起吗?
羊骨或者牛骨头,一般用羊骨头做的多,因为羊骨头容易熬,牛骨头不容易熬,费柴火。
把羊骨头洗净,最好是羊棒骨,因为比较粗壮,熬出的汤就很白。洗净的羊骨敲碎放清水,注意是凉水下锅。再放入葱姜,花椒熬制。注意不要放八角。一般的说,牛羊的菜肴都不要放八角。
开锅以后转小火熬煮,这样熬出的汤是白色的。如果你一直是大火,不但不能把骨头里的蛋白熬出来,汤也不白。如果你一直是小火,那就是清汤,也是一道美味。
把汤熬成白色,不要放盐,因为豆泡汤另有作料调口儿。
豆腐切成三角片,用油炸成浅黄色即可,不要炸过火了,那样泡到汤里的豆泡就发苦不好吃了。所以,炸豆腐片,也就是我们说的豆泡并不费油。现在很多做豆泡汤的,豆泡是方块的,这个不对。
剩下的事就简单了,准备韭菜花,酱豆腐汁,香油,蒜末,香菜末,辣椒油这几种调料,吃的时候自己根据口味放入豆泡汤中。
过去,买豆泡汤的小贩,挑着挑子,一边是一个炉子,一边是个木箱。
“豆泡儿——开锅!”
胡同里传来这个叫声,就是卖豆泡汤的来了。有人来吃,小贩放下挑子,把箱子摆好,炉子放下坐上锅,从桶里㧟出熬好的骨头汤。在抓上几把炸好的豆泡放进去。豆泡炸好先不放汤里,现吃现放。
打开木箱,拿出上述说的那些调料。有人吃,在碗中滴几滴香油,盛上汤和豆泡,您是带着窝头还是烙饼,就着这碗豆泡汤,热气腾腾的吃一碗。
豆泡汤只有冬天才有卖的,不像现在,冬天都能吃得到西瓜。孔子说,不时不食,这是有道理的,应节的东西一定是有它特殊的养分和味道,而且应节的物产是身体这个时候的需要。
骨头和豆腐,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搭配,正是御寒的好东西。
当然了,现在没什么人爱吃,我在吃早点的时候特意留神了一下。吃豆泡汤的多数是北京人,而且大多是五十岁以上,外地人,北京的年轻人是绝对不吃的。
的确,穷人吃的东西不会是珍馐美味,只是为了果腹而已。但是,它留给你的记忆却是难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