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成果,可以用三个字来简单的概括:真,善,美。
善和美具体由宗教和艺术来体现,而真则需要交给科学来完成。
科学又可以细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在人文科学下边我们终于找到了历史学。
历史学为什么要真?
人是一种经验的动物,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之后,找到正确的路径,以使自己成长。但同时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不可能遍历所有的错误然后知道所有的正确的路径。那么他可以做的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得失,分析其中的利弊原由,做为自己的参考以使自己尽可能得出正确的抉择。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可以为后来人做参考抉择的事例,就是历史。
那么这些拿来观察分析的前例,必须无限的接近他当初的真相,唯其如此,建立于其上分析的经验教训,才可能指导帮助后来人尽可能作出正确的抉择。 这就是历史要求客观真实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历史的唯一的价值。
实际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客观真实记录历史的传统,文丞相在《正气歌》里所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就是说的两位良史,冒生命危险,秉笔直书客观真实记录历史事件的故事。值得后人咏叹。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之下,才有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些叙事叙史方式。 那么做为一个研讨历史的人来说,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分析和判断,我觉得应该尽可能的客观,不动感情,分析判断分两个层面。
第一,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全面性的判断。
由于记录者的主观性片面性,以及各种各样其它因素的影响,很难从一个信源或者一方面的信源得出历史事件的真实的完整的全貌。这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正方,反方,甚至第三方第N方的资料等等都需要去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尽可能(●.●)尽真相
第二,价值观方面的判断
实际上,当你要做出对和错,好和坏,这类价值观方面的判断时,就牵扯到一个立场问题。一个人摔倒在地啃了一嘴屎,站在狗的立场上来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来做判断?
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凡是为自己国家做的都是好的,都是对的。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此以来,你也不要谴责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因为他们也是为了他们的国家。无可厚非。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陷于这个思考之中。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边界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一个国家开疆拓土的英雄,在自己的国家被万民景仰。但在被征服的一方来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和侵略者。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代诅咒。
读宋史时读到赵匡胤欺负李煜,人家李煜情愿纳贡称臣,不敢称王只敢称南唐国主,各种顺从,到最后连老赵自己都找不到欺负人家的理由,只好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硬是把人家的国灭了,把人家老婆小周后弄到皇宫里强奸,还找画师把这场景画下来。最终还是把李后主毒死。 我是喜欢宋朝的人也是喜欢赵匡胤的人,但是看到这里也是禁不住骂一声@@蛋。
应该是有一些立场可能是比国家立场更加正确的。
那就是人性,人民,以及文明。
如果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人性得到了解放,人民得到了幸福,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那么我就倾向于认为这个事件是正确的,是正义或者接近于正义的。反之,如果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人性更加恶劣,人民生活更加低下,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文明程度更加野蛮。那怕是他占有了再多的土地,征服了再多的人民,我照样以为他或者他们是邪恶的,是非正义的,是错误的。
实际上,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的立场,只是近代人们,好多人都已经忘了。
打开史书,秦皇,汉武,自古就是批判谴责的对象。 史书上提到秦王都是说暴政,暴秦,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其实代表的是人民的心愿。贾谊专门有篇《过秦论》就是专门说的秦坏在那里,仁义不施。至于汉武帝,不需要后世评论,他自己下的轮台罪己诏就已经说明一切。不过从他勇于做自我批评这一点来看,我倒又有几分敬重。
做为一个个体,如果做出错的历史结论,做出错的选择,最多也只是自己承受这结果而已。但是如果一个手握权柄的上位者,如果不去认真体察历史事件的端倪,不去认真研究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一个轻率的错误决定,一句轻飘飘的:我们走了一些弯路。那背后是多少亿万苍生的身家性命,怎能不慎重,怎敢不慎重。
能么?一叹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