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不拾猫 于 2021-9-19 15:16 编辑
一,《断舍离》
这篇自爆了,当时是用“四十九”的马甲发的,所以必须用四十九来爆,如果用“路不拾猫”来爆,程序上可能会被认为非自爆,很有投机取巧蒙混过关之嫌,会让我本来不多的良心受到重击的。
那篇《评评评委的评》,虽然遭到了一些版友的质疑,但我对这个行为至今毫无悔意。我始终觉得,作为评委,应该只限于对文本作品进行批评,而不能借作品对作者进行臆测和恶意的人身攻击,这超出了游戏规则,肯定会遭到游戏规则外的反击。对于我的文本作品,我接受一切偏见、误解、憎恶、零分甚至负分,当然,如果在这些之后,再说一下角度和理由,就更感谢了,因为这可以让我了解自己的作品可以被阐释的外延。
对于这篇小说,有位评委做了深刻点评,简直洞察幽微,弹弹靶心,多数正是我想说的,当时看到点评时,感觉他简直帅呆了!在这里再次表示感谢。
这篇小说我花了两个晚上完成,第一天晚上两个多小时写完,第二天晚上又花了三个多小时修改,雕琢,是三篇中雕琢痕迹最严重也是最费心的一篇了。
因为最近两个月经常跟某人探讨心理学上的解构和文学批评上的解构话题,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时,马上惯性技痒,准备在“断舍离”的解构上立意:断是不断的一种,舍是舍不得的表现,离总离不得红尘。然后在这个意思上想故事逻辑,设置背景,添加人物,便作成了这个小说。
对于故事的背景表达,由于之前读了不少推理小说,所以偏好在故事的进行中布撒拼图线索,故事最后所有的拼图线索出来后,就能补充甚至翻转原来的情节。具体的背景拼图我在《评评评委的评》里多有解释,不再展开,只是重申和补充两个细节,因为发现有人还在误解。
1,最后一段小铁匠说了那把梳子的故事,其实是在暗示:老尼姑不是一开始就是尼姑,而是正常的俗家姑娘,不然也用不着梳子梳头,是小铁匠的爹用玉梳子做聘礼,明媒正娶的媳妇。结合之前山里的对话,又可以推测出,小铁匠的娘是在他爹死了后,把小铁匠过继给叔叔,然后才去出家的,不然孤儿寡母跟着小叔子,肯定受世人闲话。
2,第二节有一段鹤的描写,“双双行到氤氲里去了”,其实藏了一个“氤氲使者”的典故,暗示姻缘已成。这个怕是大部分人没有看出来。不过这个属于锦上添花,无碍故事整体性。
当然,很多版友也看到了,这篇小说存在明显瑕疵:小铁匠说话太文质彬彬和能撩骚了。我写完后,曾改过对话,让小铁匠语言朴素起来,但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跟整体行文风格不兼容,并总觉得说出那样的话,姑娘也爱不上他,所以最终还是改了回去。这应该就是笔力猛而不擅曲造成的吧。
遗憾的是,多数读者好像还是跟小尼姑一样,被爱情线冲昏了头,没有去理解故事的原貌,把我解构“断舍离”的初衷给一把推下了危崖。
哈哈,这篇小说的最终效果好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