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1-5-25 20:55 编辑
为什么会看老片,以前我一直搞不懂。
总觉得电影,无论拍摄设备还是技巧,都会随时代日臻成熟。就像已经WIN10,断断不会再用586一样。谁还看那些老掉牙的、脸谱化痕迹明显的,尤其是黑白影片呢。
然而有些事情,命中注定绕不过去。
像某本书,某个人,以及某部影片。曾偶然听人提及,转身抛掷脑后,隔三岔五兜兜转转又邂逅,渐渐心底留了痕。只是始终没有恰当时机正视浸淫。
希区柯克的《后窗》,对我来说便是如此。
第一次听到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在小时家里订阅的《大众电影》上。还有一系列好莱坞经典时代的明星:奥黛丽赫本、英格丽褒曼、玛丽莲梦露、格蕾丝凯利、费雯丽、嘉宝等。而希区柯克,作为世界著名悬疑大师,有大篇幅介绍。
也许是因为“大师”,也许是因为“悬疑”,一直印象深刻,但居然直到今年,他的片子一部都没看过。
从福尔摩斯到卫斯理,到《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悬疑剧,还有警匪杀人推理游戏,我已经很确定自己对推理读物/影视的偏好了。不知天性本如此,还是从小阅读的这些媒介对性格塑成相辅相成的作用使然,始终对世界,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某天看到一则微信短视频,2020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两位美女科学家,又美又飒,温柔风趣。一个说:我热爱科学中解谜的过程。另一个说: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力强大的驱动力。
好奇心用错了会沦为八卦,当然偶尔八卦放松一下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将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无意义的八卦上,活成他人世界的观察者,那就悲哀了。
促使我决心一扫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经典时代的老片的另一个动力,便是受影视史学的影响。曾经用心做过这个课题,作为和思想史、口述史的新史学,一些旧时代在各个领域的特征,如服饰/价值观/习俗/城市风貌方方面面,倘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总归不够生动全面,更遑论阅读工程的巨大和枯燥。
轻轻松松看看老片,跨越时空去旧时光里逛逛,尽管要接受大篇幅台词、形象固化等舞台剧转型的特征,但是比起能领略的绚丽风景,这些会成为别样的点缀。
希区柯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窗》。
基于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对剧情进行了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点明我们每个人喜欢窥探他人的本性。
相比其他扣人心弦的悬疑作品,基调幽默/细腻,悬疑片里最好的爱情故事,爱情片里最好的悬疑故事。
老片的剧情和对白耐人寻味,非常精彩。
男主杰夫女主丽莎,不仅郎才女貌,女孩深爱男摄影师。但是,横梗在两人之间的,是对生活模式追求的不同。丽莎属于精致时尚生活圈,杰夫的摄影生涯,热衷冒险,俩人因此差点分道扬镳。
然而,意外腿部骨折绑着石膏不得不宅在家的杰夫,因为无聊观看后窗邻居们的生活百态,发现一个推销员有可能谋杀了妻子。在和女友的分析中,激起了女友探究和冒险的兴致,终于在俩人共同的配合下,案件告破。
丽莎去凶手那里送试探信件返回后,满脸绯红兴奋的神情,让男主目不转睛着了迷,挖花坛一无所获后,丽莎转身就爬梯子潜入凶手房间,终于找到了证据。
在全剧推理冒险破案过程中,男女主角的三观也互相理解和融合。
当然,推销员杀妻案仅是主线,除此之外,每个窗口都有一个辅线故事,不得志的钢琴家,孤独的大龄女,芭蕾舞女,养小狗、热衷阳台晒太阳的夫妇。邻里之间的一举一动,彼此交织缠绕。
电影技术在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但是思想/文化/艺术/人性有关的种种,前人也许比我们早就有更深沉的领悟和表达。那些经过岁月洗刷依旧熠熠生辉的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