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道义工张如如 于 2021-5-4 12:55 编辑
[读书笔记]对《道德经》中“德”字的理解
知道义工张如如
1、“德”,源于古代的祭祀,直至西周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中的“德”,依然保留着祭祀的含义。到了春秋时期,“德”的含义开始了从“礼乐”向人的精神品性的转换。《论语》中的“德”字。有四十余处,其含义是多层次的,有的是指动物的品性,如“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所谓千里马,不是称道它的气力,而是称道它的德行)。有的是指恩惠与恩德,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要以正直来回报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恩德),除此之外,《论语》中大部分的“德”都是指人的向善,向好的精神品质。
2、《道德经》中所讲的“德”的含义与孔子的“德”的含义不同,其含义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自然之德。“道”是本体,“德”是“道”的显现与作用。“道”与“德”是体与用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如五十一章的“道生之,德蓄之”(道,生发万物,德,养育万物)。又如“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审视“德”的形态与运行,是遵循“道”来变化的)第二个层面:人品之德。如三十八章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道”失去以后才有“德”,“德”失去以后,才有“仁”,“仁”失去以后,才有“义”,“义”失去以后,才有“礼”)
3、“上德”与“下德”。《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德,是自然而然的,下德是刻意而为的。上德,潜而不宣,下德,是显露与彰显的。上德,不会因斗转星移而改变,下德,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迁。例如,女孩子穿鞋露出脚趾,在晚清与民国初年,被众人斥责为“有伤风化”,而如今,谁还会对露出的脚趾的女孩子加以指责呢?又如古代倡导的“妇德”,对于现代女性,已经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了。
4、“明德”与“玄德”。《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这里的“明德”,是指收到明显效果的“德政”,(这是台湾曾仕强先生的解读,而很多人都将“明德”解读为:光明正大的品德。)而《道德经》中的玄德,是指道的“隐而不宣”的属性。《道德经》第十章说:“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促进万物生长、繁育,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因此而倚恃其功,作为万物的首领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深的德)。玄德的玄字,没有玄妙与神秘的含义,而是指潜行,不宣的意思,也就是说,最深的“德”谦下,内敛,自隐无名。而儒家的“明德”则不然。德政,则需要大家都知道,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见,并要有切身的体会,要有“获得感”。
5、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很多“德配天地”的牌坊(天津也有),这是对孔子的一种尊重与崇尚。这里的德,是指人的品格。其实,“德配天地”是孔子对老子的赞赏,在《庄子•田子方》篇里是这样说的。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说:“先生德配天地,还用至言来教我修心,古时的君子谁能超过呢?”老子说:“不对。水的流淌,无为而自然,至人的德不需修炼而万物自受其影响。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亮,它们哪里需要修?”)
6、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大学中最好的校训。这个八个字的校训,源于易经的卦辞。乾卦的卦辞的结尾说:“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卦辞的结尾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里的德,是指人效法大地的一种自然之德。
7、文子,是老子的学生,被尊为“太乙玄师”。他著述的《通玄真经》与《道德经》被视为“传”与“经”的关系。《通玄真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文子问德,老子曰:“蓄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得,与天地和,此之谓德”(文子向老子问德,老子说:“养育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使万物长成,兼收利益而不加选择,与天地合而为一,这就是德”)可见,老子的“德”是与天地合二为一的。
8、关于“至德”。《通玄真经》有关于“至德”的记述。老子曰:“至德之世,贾遍全市。农乐其野,大夫安其职处,士修其德,人们乐其业,是以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图,洛出书”。(有至上道德的社会,商人安逸地在市场交易,农民快乐地在田野耕耘,大夫安心其职位,士人修炼其道行,人民乐于从事自己的家业。所以,风雨不毁坏万物,草木不夭折而死,黄河出现八卦图,洛水出现《洪范九畴》一书),这就是老子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的人类社会。而今,在科学昌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现状,距离老子的描述,是日益接近呢?还是越来越远?
9、老子的“道”,玄之又玄,老子的“德”,隐而不宣。玄之“道”与隐之“德”,就是老子讲述的“道德”。这个道德,与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