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1-3-9 18:18 编辑
文/归隐宋朝
看了正方三辩的辩词,首先感觉她有点情绪化,言辞失去了前两轮双方共有的谦和与冷静。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地主(正方)一手好牌,却被闲家(反方)两度KO,任谁的心情也不会好。不过,这倒是符合辩论赛的节奏,开始有点意思了。
尽管正方三辩的论据是建立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可她还是用了一个小技巧,给反方挖了一个坑,然后想尽办法把反方往里面赶。这个坑是什么呐?就是要把反方塑造成“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老古董,进而把反方定义为“惧怕网络”,因而才得出“网络让人疏远”的结果。且不管正方三辩是偷换概念,还是有意而为之,总之,这个坑是给反方量身定做的。黔驴技穷,看来正方也只剩下这一招儿了,因为,一旦反方陷进去,就会优势尽失。
说到这儿,我想先问问大家,为何辩论大赛需要抽签来决定正反方的归属? 因为,但凡可以拿到桌面上的辩题,大多数都是对正方有利些。本次辩论也是如此,正方一手好牌,打成这样,唉! 嘿嘿,我还是说正方挖的那坑吧。
首先,看看双方的辩题。正方:网路让人更亲近;反方:网络让人更疏远。这里有个大前提——“网络”,也就是说只能在“网络”这个圈圈里辩论问题,包括这次辩论也是以网络论坛为平台,是什么让正方刻意推断出反方抵触网路的结论?无中生有?指鹿为马?所以,我说你是“无意想象”导致的推论。
其次,反方的所有论据并非是在抵触网络的昌明与进步(这毕竟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而是在指出网络也会出现某些弊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比如,网络上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隐私问题”“网恋问题”“欺诈问题”“谣传问题”“网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要么国家法律法规加以约束,要么社会公序良俗加以抵制,而这些问题全都跟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关,相较于过去,如何不令我们起了防备之心?有了防范的“亲近”,又能亲近到哪里?
你也许会说,你这不是因噎废食吗?那么,我问你,你放心你的孩子独自去会网友吗?你放心父母按陌生网址汇款买东西吗?你在乎你的个人信息被放到网上拍卖吗?你会跟一个聊了几次的网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吗?说什么世界性,普世论,我让你敞了开去网上折腾,你又能结识几个至爱亲朋?还不是古人那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连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都交不下几个,就别再谈什么网络上神游的“亲近”了,那不扯淡嘛。
第三,我们之所以遵循传统,感念故旧,缅怀过往,就是因为在人际交往这个问题上,我们意识到了网络所带给我们的种种弊端(它们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绝不排斥网络所带给我们的便利,就像毛伟人说的“糖衣炮弹”,糖我们笑纳,炮弹扔回去,如是而已。
说个网间段子,一个00后女孩儿收到一封信,她第一反应是笑寄信人老土,可拆开信看了一会儿眼圈红了,她说,这是她今生第一次收到的真正的信,而且是用毛笔写的……且不管这个视频的真实性,但的确有些值得我们尊重的东西正在渐行渐远。
最后,说说“网络依赖症”。这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非我个人说辞。“网络依赖症”的一个典型现象是“思维定式错位,造成心理失衡”。它的症状成因如下:
“与人交流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而与电脑交流只需下达正确的指令,这样就容易使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养成要么坚持、要么放弃的思维定势,并推广到处理人际关系中,从而出现了‘定势错位’。这种人容易丧失自信,工作难做好,因而加重了其内心的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症状。”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年轻人当中有很大的患者群,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但是,我不想展开了,补一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