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话,或者单向的讲话,都需要被听。站在倾听者的角度,我发现了这三个分歧:理解、接受、运用。
我觉得,最耐心倾听的人群,只能是学生了。大人现在什么情况?大人的心,乱得很了,听别人讲两个字,两句话,自己心里都有结论了,不知所听,听不下去了,按照自己理解来回答,常常是鸡和鸭讲,吵得鸡飞狗跳。很多对话,在理解这个环节就已经产生分歧了,在理解错误的前提下,接着往下谈,效果和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个分歧,是理解了,但是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拒绝了对方的意见,或者是不认同对方的看法。这个环节就要展开辩论了。这种辩论是很有益的,因为有不同意见,意味着提供了多角度的看法,双方能就此充分交换意见,对双方都有补充,有好处。
第三个分歧,是理解了,也接受了,但是不去实行或者运用。这第三个分歧,把前面的工作意义都归零了。这在个人的学习和实践、集体开会共事都是非常讲究的。不开无意义的会,不开没有后续跟进的会议,这些会议文化都是很有用处的。否则说的好好的,没有丝毫改变,一来二去,事情必然失败。
一场交流,要处理这三个分歧(或者不叫分歧也行),才有意义。
现实中的交流非常累人,在第一第二个分歧出现最多。两个人讲话,各人讲各人的,完全不理解对方是什么意思,或者情绪来了,明明知道对方说得对,自己就是要胡搅蛮缠,不接受对方的意见。在这两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沟通,都能让人崩溃。
做点事情真的很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