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3)形式统一和抗战前夕(1927-1937)
01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
前两篇都是从北方政权,也跟其他民国史书籍一样,都是北洋军阀视角叙述历史,本篇切换下视角,回到南方政权的角度。
北洋军阀时期的南方政府,就是指滇桂黔粤川湘六地,尤其是指前五省,四川和湖南最惨,自己本省军阀打个没完,还成为南北军队拉锯的地方,川桂更是还经常介入皖系和直系的斗争中。此外没有被北洋系控制的地方居然是河南,因为河南恰好是各系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涂炭反复拉锯,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湖北再起联合奉军讨伐冯玉祥,借道河南从而攻下湖南,坐镇洛阳割据河南和湖北两省,河南这才算是有大军阀控制。
四川就更乱,民国四川军阀大小打了几百次战斗,比较大的有:1916年护国战争滇黔川联军对北洋;1918年靖国战争熊克武川滇黔靖国联军打败武备系周道刚刘存厚;1920年吕超川滇黔军倒熊克武熊之战;1921年川鄂战争速成系刘湘对吴佩孚;1922年熊克武打败刘湘杨森;1923年熊克武对邓锡侯,杨森得吴佩孚之助回川支援邓锡侯,唐继尧与国民党助熊克武,结果熊克武兵败,吴佩孚让杨森为四川督理;1925年袁祖铭邓锡侯刘湘大败杨森,杨森败逃出川;1926年刘湘杨森把袁祖铭赶离川返黔;1927年武汉之战杨森被武汉国民政府大败;1928年下川东之战杨森被刘湘打败;1929年上川东之战:李家钰、罗泽洲、杨森、黄隐被刘文辉打败;1932~1933年二刘大战刘湘打败刘文辉,这时候四川才消停。
一、南方政府:
第一次广州政府: 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在张勋复辟时被解散的国会,废弃《临时约法》,1917年9月广州的非常会议相继推选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副元帅。首开民国南北两个政府并列对峙之先例。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愤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火并不已,同时南方亦互扛不已。一方是桂系和政学系,一方为滇系和国民党。孙中山主持军政府时,将粤军20营收归管辖,由陈炯明统领,避开桂系所乘,移驻粤东,并向闽南、漳州等地发展,成为国民党唯一主力。
第二次广州政府: 第一次粤桂战争 1920.8.11至1920.11
前几个月,桂系帮助直系推翻皖系,现在国民党又在皖系帮助下推翻桂系的一场战争。护国战争后,广东成为桂系的势力范围。1917年7月,孙中山于广州成立护法军,组建粤军。粤军有两万余人,驻扎于潮汕地区。
桂系于1920年8月11日以护法军郑腐之名义进攻潮汕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1920年8月16日,粤军接连攻取蕉岭,大埔等地,桂军前锋被击败。激战至8月下旬,粤军攻占东江地区所属河源,海陆丰各县,桂军败退。1920年10月22日,粤军攻占东江地区重镇惠州。次日,护法军郑腐主席总裁岑春煊通电辞职,陆荣廷宣布护法军郑腐解散。11月,旧桂系部队退出广东,返回广西,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
第一次粤桂战争取胜后,1920年5月5日第二次广州政府成立:
1920年8月,陈炯明率部从福建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再次到达广州,组织在广州的国会议员开非常国会,建议取消军政府,选举总统,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正式组织第二次广州政府。
第二次粤桂战争 1921.6.13至1921.8.5
第一次粤桂战争后,桂军虽退回广西,但屯兵于粤桂边境。1921年6月13日,桂军沈鸿英部出兵攻入广东。孙中山以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迎战桂军。桂军陈炳焜部将刘震寰部在开战后不久就投向粤军,粤军得以攻占广西门户梧州。7月初,粤军收复被桂军占领之粤西地区的连县,连山等地,并攻入广西。1921年7月9日,旧桂系内部分裂,沈鸿英宣布独立于陆荣廷,自称“救桂军总司令”,宣布广西自治,各地桂军纷纷脱离陆荣廷的指挥以谋求自保。旧桂系彻底破裂。1921年7月中旬,粤军南下攻击在钦廉地区的陆荣廷嫡系部队。1921年7月16日,陆荣廷通电下野,并取道越南,转往上海流亡。8月5日,粤军没有遭遇任何抵抗而进占梧州、南宁。随后占领了广西大部分地区,李烈钧统领滇黔赣联军占领桂林,第二次粤桂战争结束。
法统重光对南方政府的影响:
1922年6月1日,以王家襄、吴景濂为首的150多名旧国会议员在天津开会,通电全国,即日行使职权,取消南北两政府,另组合法政府,把徐世昌给逼下台。
虽然第二次粤桂战争取胜,但西南诸省仍不奉孙中山号令。孙中山拟改军政府为正式政府,以期内收统御,但受到抵抗。在南北两个政府对峙时,孙中山多次对外界表示,愿意与徐世昌同时下台,共建南北统一政府,所以徐世昌下台后,蔡元培、胡适等200名流都呼吁孙中山下野,促成统一政府。
但孙中山这时候认定,联省自治无非保护大小军阀各自占省,一定要用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而支持孙中山的陈炯明认为:“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主张“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与主张武力统一中国的孙中山政治理念相悖,开始水火不容。
陈炯明之变: 1922年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1922年6月16日,叶举炮轰总统府,但并无真正伤害孙中山之意,炮轰前提前通知了孙中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第三次广州政府: 1923年1月,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等联合驱逐了陈炯明,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重回广州,3月2日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府,称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自任大元帅。 二、北伐和形式统一:
1924国民党建立了“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原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算是国民党根本大事。而早在1923年孙中山和蒋介石分别苏联考察,随后由孙中山任校长,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开办事宜,孙中山随即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委员会有七个委员: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幼年私塾读经史,17岁接受西式教育,1906年赴日本习陆军未果,1907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因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22年陈炯明事件中蒋介石与孙中山在军舰上共患难40余日,得到孙中山的倚重,黄埔军校在苏俄的援助下开业后,孙中山委任蒋介石为军校校长。
黄埔军校成立后,小试锋芒就是两次东征,消灭了广东的军阀,把陈炯明赶出了历史舞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6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定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 汪精卫为主席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资格排第二的胡汉民以及许崇智、廖仲恺分别任外交、军事、财政部长,国民政府刚成立不久,就发生了暗杀廖仲恺案,廖仲恺是亲饿的做派,当时孙中山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且黄埔军校就依仗苏俄援助,所以依据鲍罗廷提议,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织特别委员会,逮捕粤军高级将领十余人,软禁胡汉民。 北伐前各方势利图:
北伐路线图:
第一次北伐: 在对桂两次东征后,蒋介石开始主持北伐。而北伐的对象,就是刚刚二次出山的吴佩孚,和原来是吴佩孚手下但经过苏浙一战后发达后,现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拥兵数十万的孙传芳。正好这时候吴佩孚犯了错误,派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湖南总司令,贺耀祖为湖南省长,逼得唐生智取消湖南代理省长名义,加入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并担任第八军军长兼中路前敌总指挥。
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师分三路进行北伐,每路都有一个苏俄军事顾问,其中第一师(黄埔教导团)、第四和第七师的半数为由广东、广西两路会同唐生智的第8军主攻湖南;第2军、第3军、第6军3万人从江西助攻;而第一军的黄埔教导团留下的一半何应钦带领下警备粤东,并伺机进攻福建;李济深的剩下一半第四军和第5军驻守广州。
1926年7月11日收复长沙,虽然北伐军总兵力只有十万,但当时是跟苏俄和中共合作蜜月期,双方的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强强联手,一时全国人民如大旱逢甘露,香港罢工工人组织运输队、沿途农民也相助,使得将士更是壮士死于国的慷慨之志。8月19日北伐军在湖南发起总攻,收复岳州攻入鄂南,叶挺独立团连破丁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汉。9月6日占领汉口、10月10日拿下武昌,吴佩孚败走河南。
北伐军击败吴佩孚后,开始攻打孙传芳的江西,1926年9月19日北伐军5万人进攻南昌,被孙传芳击败,损失惨重,蒋介石紧急补充2万军队,与10月20日二攻南昌,攻被孙传芳夺回;11月2号,北伐军第三次进攻,这次4日克九江7号拿南昌,孙传芳在南昌一役中精锐尽丧。
9月下旬,孙传芳为策应江西战场作战,令福建周荫人部进袭粤东,周荫人将所部3万余人编为4个军,于10月上旬攻占广东蕉岭、松口、饶平;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正好带着剩下一半的黄埔教导团由守转攻,旧军阀无法跟这批新受训的士气高昂的黄埔扩编军对战,12月9日,何应钦带军进占福州。
当初北伐军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具体做法是:“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结果不肯救援吴佩孚的孙传芳反而被各个击破。吴佩孚败走郑州后,地盘是北自保定南至武胜关,吴佩孚东面、北面无去路,又处在南面北伐军和西面冯玉祥军的夹击之中,吴佩孚在河南不进、不退、不战、不和;而张作霖天天打电话给他,声称如果对付不了北伐军,不如让路奉军,并可让其指挥奉军,后忍不住的张作霖指挥奉军入豫,1927年3月17日,奉军占领郑州,吴佩孚只好率领随从卫队西行入川,投奔四川军阀杨森,这时候杨森已经易帜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但没有落井下石,一边电告蒋介石准吴佩孚入川属于私谊不问政治,如有轨外行动自己负责。7月15日帅将领数十人兵舰穿巫峡接吴佩孚,吴佩孚在四川生活了五年,先后住过白帝城、万具、广安、大竹、绥定。1931年底,吴佩孚由四川入北京定居,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1938年底,日本欲吴佩孚出任北京绥靖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吴佩孚坚据,后拒汪精卫多次相邀,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在北平病逝
张作霖入关: 第一次北伐,在半年内,击溃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如日中天的军阀,国民党的统治区由两广扩大到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四省。同时冯玉祥也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带兵入潼关。此时半壁江山已经是北伐军天下,而吴佩孚孙传芳都被打垮,所以孙传芳北上归附奉系,2016年11月10日张作霖入关,被推为十五省推为总司令,来攻打南方和西北的国民军。
会攻南京: 张作霖牵头联合组成安国军后,张作霖任总司令,孙传芳和张宗昌任副司令。计划以奉军一部入河南,促吴佩孚反攻湖北;孙传芳反攻江西;张宗昌率直鲁联军接防苏、皖北部,配合反攻鄂、赣。
这时,孙传芳收集残部8万余人,编为五个方面军部署在沪宁铁路(上海-南京)和沪杭铁路(上海-杭州)沿线,第一方面军对富春,第二方面军对于浅、昌化,第三方面军对临浦、诸暨,第四方面军对宁国、贵池,第五方面军对丽水、建德;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则于1927年1月上旬决定进军杭州、上海,会攻南京。蒋中正兼中央军总指挥,率江右军和江左军由赣、鄂沿长江两岸攻南京,何应钦为东路军总指挥,率第1、第14、第17、第19军和第26军自赣、闽分路入浙,夺取杭州、上海,助攻南京;。唐生智为西路军总指挥,率第8、第4、第9、第11军由鄂入豫,牵制北面之敌。结果是孙传芳的军队一败再败,败浙江、败安徽,败江苏,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成立政府。
1931年孙传芳隐居天津佛堂,拒绝冈村宁次邀请其做华北伪政府主席,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施剑翘刺杀身亡。
宁汉分裂: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政府前,先是四.一二先同共产党决裂,然后4月18日后南京政府又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形成两个政府,史称宁汉分裂,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通过取缔共产党案,8月1日,发生有名的南昌起义。
宁汉分裂后,武汉方将北伐军自郑州撤回湖北,南京也将精锐之师从徐州移往长江中上游防御,张宗昌孙传芳趁机夺回徐州。李宗仁、白崇禧和何应钦为了使南京和武汉统一,逼蒋介石下野,1927年8月12日蒋介石辞职出南京,胡汉民也一怒随之离去。1927年1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恢复蒋中正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12月11日成为众矢之的的汪精卫离沪出洋,1928年1月4日,蒋中正到任,继续领导北伐。
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很简单,依旧是北伐军势如破竹,张宗昌溃败、孙传芳在北京宣布下野。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专列,伤重身死。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告北伐结束,国民党全国形式统一。
02 一、攘外必先安内: 200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意味着国民党首次全国形式统一。但是还有一些军阀以支援北伐名义可以继续享有权利,蒋介石急于统一与这些军阀谈判,最后结果是以委任状承认这些地方军阀半独立,换取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承认。 这些军阀在自己辖区大兴现代化,如果跟南京政府没有冲突,他们就长期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见机行事不说,还与国民政府展开较量,所以近代史上叫这些为“新军阀”。
除此以外,国民党内部也派系倾轧,胡汉民和西山会议派代表右派,与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斗争激烈,手握军权的后起之秀蒋介石则是第三势力,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低于胡汉民和汪精卫,蒋介石在南京新政府与胡汉民合作,推选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把汪精卫等左派排除在外,左派就大肆抨击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原则和主张,并要求按1924年精神改组国民党,所以又称为改组派。并且1931年汪精卫又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分裂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进行对抗。由此蒋汪在杭州会晤达成和解,1932年1月25日,孙科辞去行政院院长之位,留待汪精卫履职,而蒋介石则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3月,蒋介石与胡汉民分道扬镳。
新军阀主要如下: 1、李宗仁和李济深为首的桂系,控制两广湖南和湖北一部分; 2、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华北和西北省; 3、张学良的东北和热河; 4、阎锡山的山西,并且势力扩展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
国民党统一后桂系的势力分布:广州为李济深、广西黄绍竑、武汉李宗仁、天津唐山是白崇禧,而湖南位于武汉广州之间,桂系欲将两广和武汉连城一片,暗中联系湖南师长何键,想拿掉湖南省府主席鲁涤平,于是蒋桂战争开始。 蒋桂战争1929.3.27至1929.6.24 1929年3月26日,蒋指责桂系威胁中央,下令讨伐,亲率3个军指向武汉,暗地收买桂系将领阵前倒戈,4月1日,何键通电拥蒋脱离桂系。2日,桂系李明瑞、杨腾辉于前线倒戈,桂军遂于3日晚放弃武汉,败逃鄂西。蒋介石策反很快把桂系在两湖的三个主力军搞垮。同时,也以收买离间手法,使桂系在冀东的4个军反水,又派人招抚桂军主力将领胡宗铎、陶钧、夏威,21日,胡、陶、夏同时通电下野出洋,部队听候改编,至此,桂系主力全部瓦解。
1929年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通电组织“护党救国军”讨蒋,由白崇禧、黄绍竑率军分两路进攻广州。5月15日,何键军克桂林,随以主力进攻梧州。6月2日,攻陷梧州,至此广西被蒋军占领。12日,蒋介石命李明瑞、杨腾辉两师南下援粤围攻桂军,白崇禧、黄绍竑率军力战,屡遭败绩。24日,白、黄败逃越南。1929年6月,李宗仁通电下野,与白崇禧先逃往香港,后潜回广西,以图再起。蒋桂战争结束。
蒋冯战争 1929.5.16至1929.11.22 1929年3月,日本与南京郑腐签订撤出济南的协议,按协议,济南应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而蒋介石则急令西北军不许接收济南,并通知日方,由中央军接收济南。蒋、冯矛盾激化。
1929年5月16日,西北军将领发出反蒋通电,推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路总司令”,并开始军事行动。17日,国民郑腐通电,指斥冯玉祥,随即下达讨伐令。19日,冯玉祥在陕西华阴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蒋,而蒋介石已经暗中意图将西北军部将韩复榘、石友三策反,对韩复渠是许以河南省主席,石友三则被蒋许以重金收买。5月22日,韩复榘、石友三通电拥蒋,背叛冯玉祥。由于韩,石的倒戈,使西北军战败,冯玉祥为了保存实力,于27日发表下野通电。
随后,冯玉祥访山西,想拉拢阎锡山共同反蒋,而阎锡山表面对冯玉祥表示支持,并答应出兵共同反蒋,而暗中却和南京郑腐勾结。
冯玉祥令西北军各部公推宋哲元为总司令,孙良诚为前敌总指挥,后方由石敬亭负责,驻守西安。10月11日,全军分三路出发,与蒋军在河南东南部地区大战。10月25日,宋哲元至洛阳,下达总攻击令,随后南路军攻入鄂北地区,并向襄阳前进,武汉震动,与此同时,东路军孙良诚部也取得大胜,蒋军拼力反击,使双方进入胶着。
但此时阎锡山违背诺言,按兵不动,并于11月5日正式投蒋。孙良诚无奈为了等待援兵,实行缓兵之计假装要投降。而蒋军唐生智将计就计,除了诱以高官厚禄,还将消息故意泄露逼孙良诚就范。洛阳的宋哲元风闻此事,鉴于韩石的反叛,不由得不起疑心。于是将增援部队急速后撤。孙良诚孤军陷敌,不得不仓皇撤退。连失失登封和洛阳,囤积洛阳的大量军用物资不及抢运,陷于敌手。南路军见陇海路失利,也被迫后撤。11月下旬,各部陆续退回潼关,蒋军攻取了河南,反蒋之战失败。
中原大战 1930.5至1930.11 1930年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商议当前大事,阎锡山反劝蒋介石跟自己一同下野,说是武力统一不易成功,应以“礼让为国”;蒋介石则口气坚硬,说以党国利益为依归,不顾成败利钝,为党戡乱为国除奸。 看到弄巧成拙,加上汪精卫劝他武力对蒋制裁,加上冯玉祥、与桂系李宗仁等不满军队被削,等同被蒋变相并吞,于是发生了整个民国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1930年3月15日,晋军,西北军,桂系57名将领列出蒋介石六宗罪行,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及张学良为副司令。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分别在太原、潼关、桂林宣布就职,惟张学良未表态。此战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故称之为中原大战。反蒋联军以李宗仁的桂军为第一方面军,从广西出兵湖南,进攻武汉;冯玉祥的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由河南经陇海、平汉路攻徐州,与桂系在武汉会师;阎锡山的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山东配合西北军取徐州,经津浦路进攻南京。
而蒋介石方面,面对号称30万兵力的反蒋联盟,则以德国顾问制定作战计划,在分析多方优劣后,建议蒋中正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桂军,以解除夹击之胁,再打垮进攻山东的晋军,最后与河南主战场上的西北军决战。因此南京以韩复榘为第一军团,守黄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晋军;中央军由刘峙指挥,为第二军团,守徐州。
5月中旬战场可分为南北:北方主战场在河南,副战场在山东,分别沿平汉路、陇海路、津浦路三条铁路进行;南方战场主要在湖南的岳州、长沙一带,沿湘江进行。
南方战场上,桂军攻占了岳阳,蒋介石随后调动十九路军将桂军切断,与此同时,滇系领袖龙云电拥蒋介石,派滇军进攻广西,腹背受敌的广西军队北伐攻势只好草草收场,被迫撤回广西防御,并将滇军击败。
北方战场上,西北军攻取开封,并击退了蒋军的多次反击,7月,晋军发动曲阜包围战与蒋军在山东激烈攻守,使北方战场陷入僵持,南方战事结束后,蒋中正决定先自山东津浦线展开反攻,并自青岛发动登陆增援并反攻,至8月初,晋军全线溃败,阎锡山为挽回劣势出重金收买冯玉祥,支援武器补给请求西北军进攻徐州。而此时与中央军对抗的西北军已成强弩之末,冯玉祥决定搏命发动最后一击,将留守陕,甘,青的西北军全部调出,精锐尽出的西北军攻势猛烈,一度攻下归德等地,与蒋军大战,双方伤亡在20万人以上。由于西北军战力坚强,使蒋军士气大为低落,固守阵地,不敢再作出击的尝试,于是蒋介石急抽上官云相部由平汉线前来应援,并令平汉线积极反攻,借分西北军兵力,蒋并亲赴柳河车站督战,以振作士气,但蒋军被西北军截断,蒋军大败,损失巨大。
就当这关键时刻,答应支援西北军的阎锡山却断了西北军的补给,最终精疲力尽的西北军攻势受创,也无法得到晋军支持,结果西北军战败,蒋军在8月15日攻下济南,伤亡惨重的晋军撤出山东。至此战局逐渐明朗,但双方均以力尽,各方都试图拉拢观望隔岸观火的东北军。
阎锡山于北平组建新郑腐并就任主席,以委员拉拢张学良。而蒋介石运用各种手段,包括以高官和让出华北地盘相许和在财政和出兵华北的军费予以满足,争取到了张学良的支持,9月18日,张学良率东北军数万人入山海关,攻进北平。由于张学良的支持,胜败局势已定。最终10月,蒋军攻入了山西,陕西,张学良趁势大举接收冀东地区,并呼吁停战。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反蒋同盟即告瓦解。至此,中原大战结束。
红军崛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才算有了自己军队,而在1927年-1928年间,各红军队伍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都各自为战,苏维埃中央没有与各只队伍取得联系,而在1929年到1930年,趁国民党与新军阀打得不可开交时,红军迅速发展成数万之众,迅速遍布大江南北华中腹地,第一个根据地是江西湖南之间的井冈山,红军另一个根据地是湘鄂两区,红六军建立湘鄂边苏维埃区;此外,陕西北部、中部、广东东江和海南岛都有红军,但力量有限。到了1930年年初,红军人数为6万人之众。
中原大战国民党军开始围剿红军,1930年10月后鲁涤平带领十万第一次围剿,以及1931年4月何应钦带20万人第二次围剿,客观地说,南京政府能大败阎锡山和冯玉祥的数十万联军,唯独对数万红军无可奈何;1931年6月25日,蒋介石亲赴南昌部署,何应钦带30万大军第三次围剿,实际参战十三万人,这次大多是中央军了,一直到9月9日之前,被5万红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各击败国军东、西线一个师,缴获枪支一万只。但9月9日红军跟踪江西西调主力时,被蔡廷锴不防杀出、损失惨重,然而,就在此互有损伤当口,时值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袭沈阳,九一八事件发生,第三次围剿结束。
03
四、风雨欲来:
九一八之前的中日冲突:
济南事件: 1928年5月3日,向北平挺近的国民革命军在济南与日军发生了冲突,战斗持续了一星期,有数千中国军人伤亡,而被派去与日本人谈判的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又被日军拘压,由此在南部和中部城市引发了示威运动,甚至还有全国范围的抵制日货,但蒋介石采取息事宁人做饭,与日军冲突的贺耀祖被撤职,并且禁止对日的示威运动,一直到4月28日日军撤走,济南事件解决。
万宝山事件: 因为日本人修铁路,有80万朝鲜人生活在中朝边境的中国一侧,按1909的协议禁止朝鲜人生活在中国非边境地区,日本领事馆经常鼓励朝鲜人向东北移民,而中国政府想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件前,万宝山一家中国公司向中国农民租了地,然后转租给朝鲜人。当朝鲜人修几公里的灌溉渠时,中国和朝鲜的农民发生械斗,日本领事馆警察前来干涉,对人群开枪驱散人群,使得朝鲜人完成了工程。1931年7月13日上海总商会联合发起抵制日货运动,迅速蔓延全国,但国人流传蒋介石下令镇压抵货运动,而日本人则认为是南京政府阴谋,上海租界的日本海军攻击了抵货运动的纠察队,从此沿海城市中国人经常跟日本人发生冲突。
九一八之前的国内冲突: 1930年发生的中原大战,战斗主要发生在河南,但双方都伤亡惨重,阎锡山和冯玉祥大概伤亡15万人,南京政府伤亡了9万,战争的开支使得1931年6月30日的财政年度借款21600万元,相当于政府总收入的30%。而且蒋介石胜利也不彻底,冯玉祥辞职了、阎锡山跑到大连,但他们手下依旧如故。张学良1930年带兵入关支持蒋介石,使得冯玉祥阎锡山觉得大势已去放弃抵抗,但蒋介石必须付给张学良和韩复渠大量金钱,而且张学良占据了天津、北平和河北省,为了占稳这些地方,张学良把12万军队驻扎关内。
政治上1932—1936间,胡汉民和“广州西南政权”也让蒋介石如芒在背,此外还有遍地蔓延的红色政权。
九一八事变: 日本炸死张作霖后,阻扰张学良东北易帜未果,时值中国刚经历八个月伤筋动骨的中原大战,而东北军入关后东北驻兵减弱,关东军觉得有机可乘,关东军擅自炸毁柳条沟铁轨,九一八事变爆发,整个东北在一百天内沦陷,数周之内日军推出溥仪,成为伪满国。
理论上关东军只有1.1万人,张学良有25万军队,沈阳兵工厂是中国最现代化的,空军还拥有60架飞机、4000挺机关炮。 但当时张学良军队有12万在关内控制着热河,在奉天和辽宁只有5万军队,在吉林只有6-8万军队,而且当时军队素质也无法跟训练有素的关东军相比,日军突然袭击而且集中优势兵力,而作为受方的张学良兵力部署分散,所以日军有局部兵力优势的。 同时本驻扎中苏边境的马占山却急行军赶到齐齐哈尔,阻成了1.8万人的联军,日军则飞机大炮支持下集结5000士兵,一直到1931年11月19日才占领齐齐哈尔。
但全国人民不是因为东北军的糟糕表现,而是愤怒不抵抗。全国各舆论都拿张学良和马占山对比。
九一八后的舆论压力: 九一八引燃了全国的舆论,最初是针对日本和张学良,然后因为南京政府拒绝跟日本断交,更别说是宣战了,大中学校和知识分子组织起来,按照五四运动模式,反对日本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20日,来自上海30多所大中院校代表组成全国学生抗日救亡联合会,一周之内,学生在南京进行游行和示威,当地团体也不断加入。
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南京城内游行,冲击国民党机关,使得政府处于瘫痪状态,9月28日,一群愤怒的学生冲进外交部,打伤外交部长王正廷,警卫拒绝向学生开枪,在医院疗伤的王正廷愤而辞职。到了11月底,学生们占据火车车厢,纷纷北平上海天津赶到南京示威,使得南京城瘫痪。学生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并且很多人受了伤。南京政府采取暴力手法镇压了学生运动,将16600学生递解出南京,并且逮捕多人,从此蒋介石的不抵抗和独裁成了舆论和媒体日常的话题。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川岛芳子唆使5名日本人和信徒去三友实业社总厂去挑衅生事,造成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3月3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停战谈判期间朝鲜人尹奉吉在暗杀大王王亚樵的指使下炸死日本陆军大将、上海派遣军总司令官白川义则
攘外必先安内:
而处于日本和国内舆论压力下的蒋介石,1932年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论调,并于1932年12月发动了第四次围剿,1933年9月25日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这种政策被国内舆论更加激烈的声讨,并且,因为**的巨额开支加上主张坚决抗日,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怒辞职。1932年8月行政院长汪精卫也跟着辞职。
抵制日货运动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了有力挑战,1931年10月-1932年五月,日本对长江流域的出口降到上一年度的75%。
新危机:塘沽协定: 1933年1月1日,日本向山海关发动攻击,张学良手下第9旅9000人,面对3000日军和9架飞机,奋战三天,伤亡数百宣告不敌,随即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防御,张学良向南京求援,但蒋介石不愿放弃江西的剿共,仅仅杨杰将军代表中央政府到前线,又派宋子文去承德回见张学良,二人显示了抵抗的决心,电告日内瓦的国联,宣布热河抵抗到底,1933年2月,日军发动对热河的进攻,中国军队一接触就溃败,一个星期之内,整个热河省就沦陷。1933年3月,喜峰口的宋哲元的部队抵抗了一个月,甚至罗文峪在3月16-18日打退了日本进攻,但坚持到4月初失守。长城抗战进行至5月中旬时,蒋介石签定了
“塘沽停战协定” “塘沽停战协定”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协定没有时间限制,虽然设立了停火线,但是中国同意在停火线以北不从事敌意行动,南京政府永久回避了武力收复失地。来自粤系和冯玉祥都严厉谴责这个协定。舆论界也纷纷用“失败”和“投降”给这协议定性。从此各大媒体掀起一股斥责蒋介石的风潮。把这协定视为卖国条约。
而蒋介石一直的观点是“一切枝节问题当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侵犯主权为 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否则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何梅协定: 塘沽协定后,尽管全国性的反日情绪高涨,但是国民党驱散抗日团体,开除或逮捕进步学生教授,抵抗日货受到压制,还实行新闻检查制度,以防止报刊杂志有任何触怒日本的内容,所以在1932-1935年间,反日的舆论被压制。而南京政府为争取时间,再三对日本退让。
但随着蓝衣社的兴起,1935年日本在华北蓄意制造一系列危机,逼国民党让步,1935年6月10日日本照会何应钦,让河北省政府从北平迁到保定,并且河北境内禁止任何反日行动尤其是蓝衣社行为,这份谅解备忘录,就是被国人所说的《何梅协定》。而作为协定的一部分,1935年6月蒋介石发布了《敦睦邦交令》,这项法令禁止反日活动。
全国救亡运动: 1935年底,拖而未决的华北危机引燃了抗议的潮流,但新闻管制下民国已经30年的共和和出版言论自由的习惯,越是压制越是孕育着反弹。报人无不以报馆被关为荣,文人无不以被关为荣。
1926年10月邹韬奋担负《生活》编辑,到了1933年,《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1933年邹韬奋被逼离开中国,《生活》也被查封,《生活》被关后,它的继承者《新生》在杜重远的带领下,观众继续支持。但是由于《新生》评论了日本天皇,南京政府有对《新生》停刊,并逮捕杜重远。
邹韬奋听说后又回国创办了《大众生活》,并且“一.二九”运动期间杂志已经很有影响力。1935年12月无数救亡组织在上海和全国建立起来,这些后来合并成立全国性的联合会组织把学生、知识分子和职业工人联合到一起,运动野火一样蔓延开来,远远超过南京政府控制。救国会领袖为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王造时和沈钧儒。
全国救亡运动激怒蒋介石,南京政府能压制又不想引燃民众舆论哗变,1936年蒋介石警告这场运动被共产党控制,蒋介石想通过杜月笙把邹韬奋诱导南京逮捕,戴笠也作保。但是邹韬奋已经发现蒋介石想把他软禁在南京,蒋介石只好查封《大众生活》,而在最后一期《大众生活》邹韬奋说出了自己和刊物被迫害,然后观众又随着转到下一份刊物《永生》
福建反叛: 在1927-1937抗战前十年间,至少发生过27起反叛,而1930年后,最大影响的是1933-1834年的蔡廷锴的福建事变。福建事变以后,西南也从1935年6月1日到9月中旬持续了三个月。
04 五、蓝衣社: 蓝衣社是黄埔四期学生腾杰发起的,当初万宝山事件时他刚好毕业。所以蓝衣社最初是一个黄埔军校学生领导的、秘密的、有高度组织纪律的团体。
九一八后何应钦的秘书刘建群写了一篇87页的报告《对改革国民党的一点意见》大致内容是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的组织,无法再取得桌有意义的工作,建议在保留国民党原有机构前提下,国民党内部建立一个有牺牲精神的卓有成效的组织,这个说法跟蓝衣社一拍即合。
1931年蒋介石下野后。筹划了蓝衣社的筹办,1932年4月蓝衣社组织正式成立,发起人以十三太保自称,其中包括有戴笠和康泽。蓝衣社的工作,可分为:调查(情报)、行动(监视、禁锢以及暗杀)、组训、筹款四大类。在华北抗日影响很大:东北义勇军的首领马占山是蓝衣社护送去外蒙古,从而保留了东北抗日力量的火种。蓝衣社还在长城与日寇血战自己损失惨重。江南的忠义救国军也是蓝衣社领导的。
蓝衣社崇尚法西斯主义,主张以暴制暴,矛头不仅对准日本人、共产党人,所有被视为对道德和文化衰弱负有责任的人都在打击对象,蓝衣社的上层组织,塔尖为会长,这个职位由蒋介石担任,实际管理由干事会负责,干事会有17名干事和9名替补干事组成。而真正的核心为五人常务干事会,由一人兼任执行书记,执行书记由蒋介石指定。
蓝衣会中层机构:到了1935年有是个分会,分会所辖会员300到1600不等,拿南京分会为例,第一分会有1600人组成,编成三个分会,第一分会693人,大部分是政府官员,第二、第三分会基本大学省组成,人数分别为533和356人。
谁也没有想到以后蓝衣会几乎控制了国民党的政训和党的组织,不仅军队,政府和学校中的政训工作都在蓝衣会的掌握之中。1934年,南京政府的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组成,主要目标是训练1200万的民兵,次要目标是使大多数国人军事化,该委员会13名执行委员中虽然只有6名是
蓝衣会的,但是绝大部分中下级都是秘密组织成员,训练会实权几乎完全控制在蓝衣会手中。
蓝衣社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日本人后来《何梅协定》中把蓝衣会列入条款中。1938年春,蒋介石解散蓝衣会,解散后蒋介石把蓝衣会留下的一部分人交给戴笠,成立军统。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在西安发动“兵谏”,从而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