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鸿野鹤 于 2020-1-19 09:10 编辑
网友闲散转发了据说是朱军请范增为悼念赵忠祥撰写的挽联:
四十年银屏光影谁传捷报慰人世
八千里云汉远行我为斯民哭健儿
不知是否属实,反正不怎么样。陈述赵忠祥一生的电视主持人事业,用银屏一词而非荧屏,百度了一下,也没见权威的解释,我觉得应该是荧屏更好。
电视机的荧光屏,又称荧屏,不宜称做银屏。电影屏幕一般叫银幕固定下来了。
银屏,传统的基本词意是银饰的屏风,在唐诗宋词,特别是宋词中出现的频次颇高,成为常用的诗词意象,及至后来的元曲,也依旧沿用。清代纳兰词中多次出现。
唐 白居易《长恨歌》: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鬟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五代 李煜《菩萨蛮》: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五代 冯延巳《虞美人》: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宋 张孝祥《木兰花慢》: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
宋 晏殊《清平乐》: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眼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 纳兰性德《鬟云松令》: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红窗月》: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可以说,“银屏”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指的符号,有着特定的美学内涵的词汇。
当然,你偏要把荧屏说成银屏,读者也能意会。语言学不是严谨的科学,以讹传讹、将错就错是语言的流变演化中常有的现象,流传广布的错误也常常让人不得不屈招从众,跟着一起指鹿为马。
就像好多无厘头的新造流行词汇一样,可以一笑。但是,随意的嫁接跟文化的积淀毕竟不同,否则,何来文字之美呢?
再者,该挽联遣词浮华,对仗不工,立意娇柔造作。
下联显系抄袭鲁迅先生《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了解这首悼亡诗的背景就知道,杨杏佛是被暗杀,当时鲁迅去参加追悼会都是冒着被捕的危险,这首诗的情感是极其悲愤的,情感色彩大不一样,逝者的年龄、身份、死因都不尽相同。
还有,健儿一词,搜狗百科给出的释义:
健儿,jìan ér,基本解释,1. valiant fighter∶英勇善战的人,2. good athlete∶长于体育技巧的人,3. robust person∶泛指强健的人。
挽联用健儿一词有些令人费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