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刘贤昌老师和陪同他的黄俊白老师从酒泉直达伊犁,与阔别了三十五年的第二故乡再次相见。这是一个金灿灿、黄澄澄的完美相见,正如这金秋九月的色彩。
作为学生,我没能陪同刘老师一起去伊犁,多少有些遗憾。于是在伊犁之行结束后,在刘老师以及老同学小王波和王建丽那里收集到刘老师伊犁之行的部分照片,做一个彩视小电影,用以完整记录这次伊犁之行的真实情景。
刘老师今年七十九岁,曾在伊犁拜什墩子弟学校任教十九年。教过我们语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科课程。他为人忠厚,性情和善,对学生从不发脾气——其实他根本没有脾气。一生谦恭和蔼,低调如水。在教过我们的老师中,他的学历最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但他的穿戴却像个农民,甚至连农民都不如。还记得六十年代他给我们上课时,常常穿着一件破旧的黄棉袄,拦腰系着一根麻绳(大概没了扣子或还剩一两个扣子)。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都不听他讲课,甚至捣乱。但刘老师依然平静如水地讲着他该讲的内容。如果细听,你会发现他讲的历史,内容详实,线索清晰,堪称完美。如果不听,甚至捣乱,再完美的内容,也会被弄得支离破碎。
在学校,我不属于爱学习的学生,但也不捣乱。只是偏爱语文和历史。我写的作文,刘老师每次都精批细改。甚至工作以后,还常常把自己写的一些小短文或幽默段子让刘老师指点。那时刘老师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住院,但对我这个过往学生的“作业”依然精批细改并大加鼓励。以至于多年之后我能在红袖添香、六星论坛和梦想天空徒步群舞文弄墨耍笔杆子,都是刘老师当年给我打下的基础。
刘老师是我的恩师。
此次刘老师同黄老师的伊犁之行,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他说他的初心就是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伊犁。至于为什么十九年后初心改了,当然有其历史原因,说来话长,这里不提。
在伊犁负责接待刘老师的是老同学小王波和王建丽。小王波是刘老师的得意门生之一,退休前是正教授级别。我们这届学生当中,还有两位正教授级别的同学,分别是乌鲁木齐的黄琼湘和广州的卫小波。
刘老师在一次伊犁的聚会上曾说,要把小王波的“小”去掉,称王波先生,说他的学生是正教授,而自己是副教授,所以要称先生才对。惹得同学大笑。
在刘老师心目中,级别低者称级别高者为先生这是理所应当的,能者为师,不论长幼,也不论师生。这是孔圣人思想精髓在刘老师身上的体现。
至于刘老师为何在酒泉教育学院一直是副教授,我没有去考证,但他肯定不是输于学识。在学院,刘老师除了讲授历史之外,还兼教书法。在那种业绩与论文数量或关系学挂钩的年代,像刘老师这种与世无争的个性,发生这一类事,见怪不怪。
到伊犁的第二天,刘老师写了一首《伊犁行》的律诗,感触颇深:
金秋八月访花城,
碧树蓝天车如龙。
卅五年后回伊宁,
心似游子故乡行。
拜什墩度十九冬,
结下一世思念梦。
伊犁河水长千里,
不及同学待我情。
第六天,在小王波和王建丽的陪同下,刘老师去了拜什墩子校,这才是刘老师度过十九冬的并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拜什墩,他见到了老朋友张传苟和老同事李美仙,拜见了久违的第二故乡,并赋一首名曰《回第二故乡偶书》的组诗:
(01)
苹果嫣红玉米黄,
八旬游子访故乡。
路平楼新渠水清,
美仙一家住旧房。
(02)
枝头苹果红艳艳,
大片玉米黄灿灿。
游子回乡心潮涌,
老友相见笑开颜。
(03)
驱车向南到河畔,
千米长桥连北南。
拜什墩和高尔基,
从此亲密万家欢。
李美仙老师一家住旧房确有其事。她在伊宁市也有一套楼房,只是冬天去住,整个春夏秋都住在拜什墩的一个破旧窑洞房里。窑洞房是六十年代建造的,土坯墙,砖拱顶,不曾用一根钢筋,半点儿水泥,是纯粹的砖土结构。如今五十多年过去,虽然外表破旧不堪,但骨架依然坚挺。我猜测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故土难离;二是可以开辟几分地种些无公害蔬菜,让家人吃着放心。
如今的拜什墩虽然不能像可克达拉那样大变模样,但也比三十多年前改观了不少,正如刘老师诗中所写。
九月十号,刘老师回酒泉途径乌鲁木齐,与住在乌市的拜什墩子校毕业的各届同学以及工二师子校67级学生欢聚,过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
九月十一号,刘老师和黄老师坐动车离开乌鲁木齐回到酒泉,实现了新疆伊犁之行的美好愿望,前后历时10天。
两天后,我为刘老师做得那部彩视小电影也大功告成。整个彩视八分多钟,选用了两首很有寓意的音乐,一首是韩国歌曲《老男孩》;一首是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刘老师在惠远古城)
《老男孩》寓意主要取自2018年国内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剧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不慕虚名崇尚自由追求真实的性情中人,业务上精益求精以致炉火纯青;而《红河谷》这首民歌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的居民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深情回顾移民艰苦创业的历史。
(刘老师在赛里木湖)
老男孩当然是指像刘老师这样对生活充满乐观和热情的老人;而红河谷则暗示了伊犁河谷的建设发展史,其中最为典型的当然不是拜什墩,而是兵团人在荒漠上建造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可克达拉。
刘老师说,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他要走一趟爱尔兰,看看其子刘余勇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立足创业的。
耄耋之年的这个老男孩,依然想用他的“三条腿”,去丈量一下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附刘老师书法)
2019-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