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3-3 07:52 编辑
【看江南】之乌镇篇
文/天涯
出门在外,好天气几乎等同于好心情。因为多次到江南,对它的秉性脾气略知一二,加上江南好友对一连十多日天不开晴的微词,这次出行,天堂伞成了我们随身携带的必要。
想来是女儿的天缘出奇的好,一连几天,老天笑脸相迎,同行的每个人也都对老天心怀感激。于我,心底却有一个期盼--微雨中,撑一把伞,任自己印在青苔斑斑的青石板上的足音,一步步的敲到深深的巷子里去,宛若穿越时光隧道,缓缓走入梦里江南古老水乡的历史中,触摸和感受其中的深邃和厚重,是我最想圆的一个梦。
老天怜我,一大早的浓浓乌云,在我们去往乌镇的路上,就已经化作清泪,点点滴滴了。几乎和我的梦境一模一样,不同的是静谧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上,多了些熙熙攘攘无穷无尽的游人。与其说这是座有河水穿城而过的古镇,不如说这曾是座依水而建枕水而居的集镇。喧嚣和繁华过后,是闲适的安详和宁静.打破了安详和宁静的,恰恰是慕名而来的我们。
与河平行的老街,看上去就是巷子。老街与河之间,是白墙青瓦的民居和极富江南特色的廊棚。长长的巷子里,是不见尽头的湿漉漉的青石板,微雨中愈加光滑发亮。石板下的河水,透过石板与石板间的缝隙,隐约可见。巷子的两侧,是面向小巷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木楼。如今有些整扇的木门大约已经做了房子的墙壁。这些木板墙连成一片,分不出邻里,似乎是整整的一大块。大致相同的间隔里,会有一条同样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通往前面的小河,方便住在后排的居民取水淘米洗菜洗衣和刷马桶或着上下小船。时而有陈陈旧旧的乌篷船,划开河水,穿行而过。小河两侧古旧的水阁上,有竹竿子挑出的色彩各异大小不同的衣物,在微风中招摇,彰显着这里依旧鲜活的生活气息......
关于淘米洗菜洗衣和刷马桶,在这里并没有看到。是我剪裁了二十多年前的影像,粘贴在这里。即使是原汁原味的乌镇,至今仍在这里生息的人们早已经使用着纯净方便的自来水。我笔下的这些场景,想来也只能偶尔出现于他们的梦中......
打着伞沿着小巷的青石板路前行,穿过男左女右各走半边有着“左升官右发财”之意的廊桥--逢源双桥;厚厚的铁门一米八高高柜台气派冷酷的典当行;打好包的中药悬挂于头上的药房;书有“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楹联的修真观;茶馆,酒肆,民俗馆、钱币馆、百床馆、古戏台鱼贯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相当于如今消防队的乌青水龙会,水斗铁耙等当时救火用的设施一应俱全。看着这些连成一片的木制民居,就可以知道乌青水龙会有多么的重要,好在河水始终是很现成的无言流淌在那里的。
忽然不见一直依偎在身边的女儿。原来这孩子已经在一架古老的纺纱机前坐下了。老婆婆手把手的叫她怎样把一团洁白的棉花纺出细细长长的线来。过足了纺线的隐,她又来到织布机前,抽出当板凳用的已经磨得光光滑滑的木板,走进后放好再坐下来,再过一回织布的瘾......
接下来看到的是蓝印花布的印染作坊,调染用的大缸必不可少,镂空的花板,手工操作的刮奖,浸染,去桨粉工艺也历历在目,高高的晾架上瀑布般倾泻而下的蓝色印花土布,大俗大雅且精美绝伦,让人联想出许许多多的电影故事...... 女儿穿行其中,时不时的把不同花样的蓝花布搭在身上,不知道是在充当着其中的某一角色,还是趁机在自我欣赏蓝花布装扮的形象......
再接下来,就是那间刻画于沈雁冰先生的笔下,展现于电影画面中的林家铺子了。故事的背景,就是我们身处的乌镇。耳熟能详的故事,至今想来,仍感苦涩而无奈。斜对面,就是茅盾故居了。江南的水乡很多,乌镇得以天下扬名,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它浓郁的历史与文化气息和渊源。宋至清期间,这一方土地上,出现过161位举人,64位进士,还有一位南朝的绍明太子。而首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现代文学巨匠沈雁冰先生。坐落在河东侧观前街17号的这处茅盾故居,面宽四间,前后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600平米。故居的家具很简单,书房摆设如旧,依旧弥漫着静雅和书香。隐隐约约的,先生朗朗的读书声似在其中......女儿与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合了影作为留念。
还是在那条河边,我就发现皮鞋鞋跟的胶垫不知何时已经被我喜欢的青石板路永久的留下了。就这样继续走出乌镇,我会变成走路路不平。放慢脚步左顾右盼之后,终于发现一家土特产商店的门边,恰好有位修鞋的老者。顾不得远去的队伍,我就坐了下来。活虽然粗点,但只有两元的收费,出乎意料。
大步的追过去,女儿不在车上。同行告诉我,女儿找我去了。赶紧原路返回,远远的见女儿一路跑着过来。“免点”(在每次集合的点名中,我和女儿总是极为准时的到达,于是导游在点名前都会说,一号家庭已经到了......)的一号家庭第一次拉了大家的后腿,尽管只有一两分钟。
离开乌镇的时候,雨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