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1-11 18:43 编辑
糖火烧现在被称为北京小吃,其实,这个吃食源于河北的“缸炉火烧”。像其他的北京小吃一样,你都能从别的地方找到它的根源。之所以叫它是北京的小吃,完全是因为在传入北京以后被进一步完善。
糖火烧在北京要属回民清真做的好,北京的“大顺斋”就是一家著名回民糕点的企业,其中的招牌就是糖火烧。 把红糖擀成面儿和芝麻酱混合在一起,面要半发。把面揪剂擀皮,抹上和好的红糖芝麻酱包好按扁烙成火烧,成品颜色酱紫,入口甜香,是一种传统的小吃。 糖火烧做法虽然不复杂,做好了并不容易。馅料的调制,烙火烧的火候都要靠多年的经验。
朱镕基当总理的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把工人看成了国家的负担,大量的工人下岗,老吴和媳妇都下了岗,两口子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 老吴,回民。大高个卷花头发,最明显的是他的那个大鼻子,所以,人们没人叫他老吴,都叫他大鼻子。 老吴的爷爷做糖火烧,父亲做糖做烧,后来不做是因为正是这个糖火烧,文革中被打成了小业主还挨过批斗,老吴一家想起糖火烧恨的牙痒痒。从此别说做,就是吃老吴一家也绝对不吃。
四十多岁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老吴没办法就想起了祖传的手艺做糖火烧。 老吴在一个学校对面支起炉子开始干,起早贪黑。开始的生意并不怎么样,一天也就能卖出几十个,老吴甚至没有信心了。 好在是个街边的摊儿,除了费点煤火糖面,赚不了多少钱也赔不了多大的本儿。
来这吃糖火烧的人大都是学校的学生,早晨来上学,顺便就在这买个糖火烧当早点,中午饿了也来,放了学也有人买,老吴和学生打交道的时候最多。 因为有些学生买糖火烧的时候有家长跟着,吃了老吴的糖火烧觉得很好吃,一来二去名声传开,生意渐渐好起来,一天能买到五六百个。老吴也从在街边摆摊熬到了租了一个十几平米的门脸房。因为外号叫大鼻子,老吴干脆就挂了一个招牌“大鼻子糖火烧”。不但如此,还在老伴儿的建议下添了八宝粥。
老吴做糖火烧手艺好,原料讲究不糊弄。学生来买糖火烧,没带钱不要紧,你照样可以吃。 一干十几年,有的学生毕业走了直到上了大学,放假回来还是找老吴的糖火烧吃。更不用提学校的老师还有回头客。一时间,大鼻子糖火烧成了名店。 生意干火了,老吴和老伴也有点干不动了,孩子们都娶妻生子却没有人接老吴的班。
这一年春天,老吴觉得浑身乏力,去了医院看病检查出来是肺癌,老吴拿着化验单心里打鼓,自己要是走了,老伴儿能不能撑下来这个店,关了店学生们想吃糖火烧怎么办? 一来是怕老伴担心,二来是怕这个店关门学生们吃不着糖火烧,老吴把诊断书撕了接着干。
老吴和老伴是有分工的,糖火烧是老伴和面,调制馅料和烙火烧这些关键环节是老吴的事。后来添了八宝粥,老伴的任务就是熬粥,搞卫生还有就是站在前台买。自从老吴知道了自己的病,他开始给老伴传授拌馅料和烙火烧的技艺。 老伴不知道老吴的用意还有点埋怨,觉得老吴让自己干的太多了,老吴并不解释。 老吴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糖火烧做的特别精心,每次看着学生们来吃糖火烧,老吴总有点恋恋不舍,一个是跟孩子们打交道时间长了,再有就是怕一但自己走了,这糖火烧还能不能保持原来的味道,孩子不爱吃这么办?
最后,老吴实在是干不动了,病情也露了陷瞒不住老伴儿。老伴决定关门,专心的看护老吴。 老吴还是走了,老伴痛不欲生。想起自己和老吴为了生计做这个糖火烧吃了这么多的苦,老吴甚至累的丢了性命。难怪他们家虽然祖传的手艺愣是没人干,这玩意儿不吉利。所以,老伴决定彻底放弃,永远都不开这个店了。
老伴虽然下定决心不再买糖火烧,必定是干了这么多年。就在老吴走了两年以后,老伴儿来到原来的店,她想看看她和老伴原来的店现在怎么样了。 到那一看,大鼻子糖火烧的店关了,自然就有人租下来,改成了拉面馆。 老伴走进去,满屋子的羊肉汤味道,店里收拾的也不干净,这让老伴儿想起过去很伤心。 伙计招呼问老伴儿吃什么,老伴儿摇了摇头,只是站在店里不走,这让伙计也纳闷,这个人不吃东西站在这干嘛呢? 老伴在店里转了一圈,走出来看着对面的学校。正好是中午下课的时间,学生们有的走出来,老伴儿发现,所有走出来的学生都会看一眼这家拉面馆。 老伴儿知道,他们是在找糖火烧。
对于自己的判断,老伴儿心里也拿不准,自己回家半夜都睡不着觉,起来和面拌馅儿,做了一笸箩糖火烧,清晨来到学校门口,老伴儿立足未稳就被学生们包围了。 “哇,终于来了糖火烧。” “大鼻子叔叔呢?” “明天还来吗?” “为什么那个店改了拉面?” “我要买十个。”
一笸箩糖火烧瞬间就卖完了,看着空空的笸箩,老伴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孩子们还记着大鼻子叔叔,难过的是,大鼻子叔叔却再也不能来了。 从此以后,学校门口每天都有老伴儿和糖火烧等候学生。为了让这段记忆更完整,老伴特意做了一件围裙,上面印着“大鼻子糖火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