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8-1-26 10:19 编辑
伍继红的贫穷及其他
一栋170平米的2层新楼,一个听起来让人觉得很困顿的故事。
也许至此,有关这个人大毕业高材生伍继红的故事该就此落幕了,因为这个曾经一度成为众多媒体趋之若鹜的故事,在笔者看来该就此“打住”了。
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伍继红面对媒体的时候,依然表露出自己要融入社会,找一份哪怕是洗碗工的工作来做,我不怀疑,不用太久,比洗碗工更好的工作一定会找到她。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扶贫帮困的故事,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尽管可以读出唏嘘,却也让人感觉到困顿。
一个毕业于人民大学的翘楚,是如何沦为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特贫,我其实不在意她经历了什么,只是觉得不带有任何歧视的角度说,这真的不是一幕喜剧。
每一个人所有的路,多数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伍继红的人生经历,固然值得同情,但绝非社会责任,这是必须要清楚的,不要试图把自己的倒霉和不幸的屎盆子都扣向社会。
1994年高考的时候,伍继红以710分的高分,考入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面临自主择业的选择,抱着一定要吃“体制饭”端“体制碗”想法的伍继红,在熙攘的“公务员”路上,一次次失败之后,陷于沉沦,以至于到今天这般困顿,如果,她当初不死守着所谓“体制梦”,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融入社会真的很难吗?定位错误,加一根筋的思维,可能是造成今天她窘迫的原因。
所以,伍继红的遭遇,说实话,不值得同情。
当然,她的人大校友们伸出友爱之手,尽所能的帮扶这个曾经的“校友”,这无话可说。
六个孩子,且不说她是如何让当地当年的计划生育一败涂地的,这样的现实,她不贫困谁贫困?
很多年前,北大出过一个操刀卖肉的高材生,他叫陆步轩,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嘲笑他的理由,因为在看清体制内外之后,他操起的是自食其力的那把刀,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切割生活,去生存,我不能说这很励志,但肯定不丢人。
如果你自身不去努力,不学会生存的最基本能力,你被淘汰出局就没必要怨天尤人。
反观伍继红,她的成长与发展原本是可以预测的。只要好好学习,就会有较好的成绩。但她还是不够努力,考研失败、考英语六级失败,她只想找一个能够留在北京工作的事业单位。但最终未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她南下到了广东中山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月薪3000元,按当时物价,这样的工资够高),专业也比较对口,应当说她要开始进入到新的稳定的状态,但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与同事有矛盾,她索性将工作辞掉”了,这次一任性之后,她的人生就开始进入到了不断“退化”。从上一份工作的月薪3000元,到第二份工作的月薪1000元,并且仅仅干了一个月她又辞职了,后来她又到了福建,到了一个台资的服装厂当一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彻底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诀别。后来认识了她的前夫,就开始彻底的沉沦:结婚、离婚,生儿育女,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成为生育工具,连生了六个娃!导致了家庭赤贫。
看看这个人生过程,我相信多数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当事人今天这一切的困顿,完全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伍继红今天的状况是否值得救助,我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值得救助,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她曾经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就给她特殊的救助,这是对其他贫困家庭的不公正。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名校本科毕业生沦落为赤贫户,这不但是对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
所以,无论给这个事件接续上什么光明的尾巴,都让人感觉很怪异。
不是吗?!
2018年1月26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