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7-12-22 10:23 编辑
“家庭医生”之我见 这几天有一则消息很热,消息最早见于新华社官方媒体,最简单的说,大意就是当下的中国有五亿多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初看这个消息,想一笑了之。在一个数字泡沫的今天,谁较真了谁就会耿耿于怀。莫不如,有风过眼,就像依稀记得我们的历史上,一号的媒体上那些万斤,十万斤的卫星往事一样。
仔细想一下,也确实如鲠在喉,这数字未免过于让人有话要说了。五个多亿是什么概念,按照官方人口统计,基本就是说每三个国人就有一个人享受家庭医生的医疗保护。说实话,这数字显然没法儿服众,这种泡沫的数字是怎么采集来的,如何官媒不加甄别思考就敢往外放,也许是另外的问题了。
面对质疑,国家卫计委出来洗地解释,大意就是这里说的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其实这种豆腐一碗一碗豆腐到底有何差异,我仔细拜读了卫计委的文章,基本也被绕的一脑门子浆糊。
既然你们敢说有五个多亿的人口,享受到了家庭医生,想必这数字不该虚到人们一质疑就站不住。而且看了半天,所谓家庭医生也就是卫计委所说的签约式服务,毫无疑问的是,按照卫计委和之前新华社放出来的说辞就是这个覆盖面已经覆盖了五个多亿的人口。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真的有医疗的阳光雨露福及五个多亿的人口,人们可以享受到家庭医生的医保吗?这个基本就不用较真了,因为较真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数字的荒诞和水分。对于数字是如何采集的,卫计委官方如是解释:
自2017年5月起,各地通过国家专门的信息系统报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数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填报,省级进行汇总,报送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目前,一般人群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完成了30%、60%的医改工作目标,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和“群众贴心人”的服务模式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此基础上,我国正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部人群。
现在问题来了,所谓一般人群是个什么概念,果然有这样一个推行进程吗?笔者就在所居住的小区,随机问了二十多位老人,居然无一知道有什么“家庭医生”签约。难道笔者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如此落后不堪吗?
另外就算签约了,谁能确保这些签约的人们一定会享受到家庭医生的服务?这个太简单了,你可以参照一下居住地人群密度以及医疗机构的配置,就会一目了然的知道,所谓五亿多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之说是何等的牛皮。
笔者的老岳母今年97岁,之前老人家身体还不错,尚能自理,从2015年11月开始,进入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因为无法进食,采用鼻饲。初期的时候,社区医院你花钱请医护人员人家还能登门两三个月过来帮助更换一下胃管(德国进口的,可以维持三个月的胃管),但是社区医院仅仅登门两三次之后,再就拒绝上门,理由是老人年纪太大,怕有意外,那意思主要是怕担责。其实,从患者家属的角度上说,也能理解社区医院的担心,于是一次次商量,可否我们签一个免责担保,这人家也不同意,简单说,就是不上门为你服务了。还签约你,谁签约你?一厢情愿呢。
万般无奈,总不能看着老人活活饿死吧,笔者被情势所逼,自己学着给老人下胃管,换胃管,也算是老天眷顾,居然成功了,以后每两三个月我自己就给老人更换一次胃管,这算是被逼出来了。说句玩笑话,我这自学成才的是不是也属于家庭医生了?
数字是很容易泡沫的,卫计委的数字来源说是源于基层提供,那么基层这数据确保不会造假?确保有五亿多人和有关医疗机构签约?这数字谁信?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中国,目前医疗配置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所谓五个多亿的人享有家庭医生的说法,基本就是一个泡泡式的牛皮,丝毫经不起任何推敲。
说句刻薄的话,活在一个狼多肉少的时代,非要制造数字的泡沫来自慰,这样很容易让我们丝毫不陌生的记起那个漫天都是用嘴巴放出来的卫星曾经的时代。
在一个号称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真伪是很容易鉴别的。能不能不为了所谓的“政绩”,制造这样的数据来糊弄人?
所以,还是慎重的,实在的好。就算官媒嘴巴大,也不能信口开河是不是? 2017年12月21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