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2-13 08:39 编辑
《红楼梦》中出场的人物有400多人,曹雪芹所描写的关键人物形象除了赵姨娘和贾环以外,基本上都不是平扁的、漫画式的,主要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有优点也有缺点,刻画得有血有肉。即使书中的人物之间性格有些相象,但是曹雪芹刻画得也绝不雷同。比如红学家们常说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可是在你的头脑中你绝对不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是怎样将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描绘得立体多面、栩栩如生的。
“戚序本”第五十六回回目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冠在宝钗名字前面的这个“识”字可以说是基本上将薛宝钗的性格概括得比较全面,要比其它版本的“时”和“贤”要好得多,因为用另外两个字总结宝钗的个性都有点以偏概全。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主要讲的是探春、李纨、宝钗三个人治家。探春在大观园内实施包产到户的政策,宝钗建议承包人到年底拿出来一些红利给不承包的人,这样既能让没有承包上活计的人有些实惠,又可以让他们不会因为妒忌毁坏这些承包者的承包的项目。在这一章里不仅展示了出身皇商之家的薛宝钗出色的管理才能,也重点体现了她考虑周到、全识大体的一面。
薛宝钗不但在治家大事上能够处理得体贴全面,在生活细节她也能够表现得很得体。林黛玉三番四次对她的言语讥讽她都是假装听不见,不去理会。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宝钗受到了宝玉的奚落后,“不由得大怒”,要知道薛宝钗很少发怒,而且这一次是“大怒”,但她仅是反击了宝玉和黛玉几句后便适可而止,没做进一步的攻击,这也确实体现了她为人的大度。
薛宝钗的“识”可不仅仅是表现在识大体上。首先,在个人修养上,书中的很多地方都突出了她丰富的学识。无论是读书看戏评诗论句,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论画,她能从画法到画具说得头头是道。在海棠诗社最重要的几次活动中,薛宝钗都表现得非凡。第一次是咏白海棠,宝钗以其诗稿的含蓄浑厚赢得了第一;第二次是咏菊,虽然在这一次的竞赛中是黛玉夺魁,但是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被众人尊为咏蟹的绝唱;第三次是雪中即景联句,湘云独占鳌头;第四次是填柳絮词,仍是宝钗得冠。可以说大观园中学识最好的人应该就是薛宝钗。
其次是识人。宝钗心思细腻,很会观察人、分析人,并能够选择最好的方法与别人相处。例如,对“说话有识见”的袭人,她是“深为敬爱”,引为知已,惺惺惜惺惺。又例如小红,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私房话,正好被宝钗听到了,她立刻辨出了窗户里面的那个人是小红,而且知道小红眼空心大,是怡红院里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恐被她知道自己听到她说的话没趣,忙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走开了。要知道小红虽然是怡红院的人,但连宝玉都只见过小红一次,而且见到她的时候还不知道她也是自己院子里的人,而宝钗不但能够听出小红的声音,竟然连小红的为人都了解,这就不简单。
再次是识时务。宝钗是《红楼梦》中受封建礼教教化比较深的女子,她表现出来的所有一切都是非常符合当时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风范的。她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劝黛玉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她作为女子为人处世的哲学:“所以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的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宝钗主张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但诗书,就连针黹也是次要的,女儿还是以贞静为主。正因为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刚入贾府不久便获得了全府上下的好评,大得人心,就连那些小丫头都愿意和宝钗相处,甚至连赵姨娘也夸她“又展样,又大方”。薛宝钗善于处世,说话得体,行为做事待人都能够做到八面玲珑、周到体贴。贾母过生日,她知贾母“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依着意思”去说。在王熙凤理家时,她从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将自己的锋芒内敛深藏,给凤姐这个管家人留下的印象便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难道宝钗只会应酬别人,完全没有自己的理想吗?不是!我们来看一看她上京的目的,除了因为哥哥打死人避祸以外,她进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是为了入宫待选的。这就说明了薛宝钗的心还是相当高的,是想做后妃的。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宝玉因为写诗犯难的时候,宝钗教他“绿蜡”之典之后,说了一句:“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我们从这一句话里,难道听不出薛宝钗那一丝酸酸的又饱含着歆羡的意思吗?再有,薛宝钗在书中最能说明其野心的就是在第七十回大观园的姐妹们填柳絮词时,宝钗的词中那很有名的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再有,除了“识”以外,书中描写薛宝钗性格特征中还有更重要的两方面——“冷”和“热”。薛宝钗的“冷”表现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她穿的是“一色儿半新不旧的衣裳,看去不见奢华”;她吃的是压抑其本性的“冷香丸”;她住的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每当我读到这里时都觉得心惊,仿佛感受到一股冰冷的氛围,这哪象是大家闺秀的屋子,素净淡泊得近乎虚伪,难怪要受到贾母的批评;她对一般的人总是若即若离,透着冷漠。能说明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薛宝钗的那两段话了。其一,宝钗就金钏之死劝慰王夫人所说的一段话:“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其二,宝钗对尤三姐自刎,对救了他哥哥薛蟠生命的柳湘莲遁入空门这件事的反应:“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薛宝钗对曾经是那样年轻而又鲜活生命的逝去表现得是多么得无情,令人汗寒。
自从《红楼梦》问世,所有金陵十二钗绘画中表现宝钗画面的几乎都是宝钗捕蝶。这个场面很经典。为什么呢?因为宝钗平时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很少有出格的言语和动作,这是她唯一的一次在大观园里受那些活泼可爱的少女影响充分表现了自已青春活力的一幅画面。这就是宝钗的“热”。
宝钗的“热”首先是因为她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但是她每每服用冷香丸来压制这股热毒。就象是由于她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时时刻刻用这些世俗规则压制着自己的本性。宝钗本性应该是热情的,例如:在书中有一次描写了宝钗对挨打的宝玉那种痛惜爱怜的情景,体现了她对宝玉的真心喜爱和好感。另外,宝钗本性也应该是善良的,比如她替史湘云排解一些家庭的烦恼并组织螃蟹宴、为邢岫烟赎回当掉的冬衣。还有,她在劝戒林黛玉不要看杂书时说出的那番话实在是出自肺腑。不客气地说林黛玉从小确实缺少父母的教养,小小年纪失去了母亲,被荣府收养,后来又失去了父亲,虽然黛玉得到了贾母的溺爱,而其他的长辈不便也没有必要教管林黛玉,造成了她性格上的缺陷。薛宝钗劝戒林黛玉的行为就象是当今一个苦口婆心的母亲劝戒一个孩子要把心放在高考读书上,远离网络游戏一样,那不是虚伪而是真正的诚恳。要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社会环境和思想论调,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为众人所崇尚的女子行为之道就应如宝钗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言词,你违反了一点点,就是离经叛道,就是不被世人所容,而大观园里又有谁还能将这么真心实意的劝解拿出来对黛玉说呢?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林黛玉感受到了这无私的真诚与温暖,明白了这是苦口的良药,所以,她才能够真心地折服薛宝钗,从此二人再无嫌隙,“钗黛合一”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我们不禁要再一次感叹: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多么立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