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到水乡乌镇前,正是烟雨迷蒙时
第一次来乌镇,是在两年多以前。那天晴空无云,游人如织,加之我只是匆匆过客,对乌镇没有留下深刻记忆。这次借道重游故地,看到的雨中乌镇,又是另一番景象。
乌镇,春秋时因吴国曾经在此屯兵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年间建乌镇,是个距今已经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镇。细雨江南,小桥流水,青瓦褐檐,石板旧巷,就象陈年佳酿,须细细品味,方能知其醇香。
进入老镇区,沿着“东大街”西行,细品这悠悠古韵。这条街和镇里的小河平行着,中间隔着一道沿河的房舍。沿街多是两层的老房子,屋檐山墙错落,老门板透着古旧。街宽不过两米,曲曲折折,乍看不见尽头,似在向游人炫耀其久远历史。
走在这条老街上,既能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生活习俗,又能体会到江南人物的文风雅韵。一条街上有许多展馆,“百床馆”,收藏了有奢华的也有普通的各类木床,展示了几百年来江南的床文化。“民俗馆”,江南民俗的荟萃,可清晰看到每个节气里人们的社会生活。“酒坊”、“染坊”,演示着江南的米酒工艺、染布技术,透着原始古老的生产文明。年迈的老啊妈推拉着“吱呀”作响的木制织布机,示范着古老的织布技艺。
还有各类木雕馆、钱币馆,和依然开门迎客的老店柜台,等等。所有这些,浓缩了江南的社会文化。走进老屋,仍可看见人们睡着古老的床,挂着百年条幅,甚至吃饭的碗也是年代不短,人们仿佛还生活在过去的历史中。镇里居住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让他们仍住在这里,是为了保护老宅所采取的措施。
走到老街尽头往右转,来到“茅盾故居”。这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的旧式砖木楼房,座北朝南,整个建筑布局得当、仔细讲究。据说,这所房子是茅盾的曾祖父在清光绪11年(1885年)购置的,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晒,有些损坏,国家曾出资进行了修缮。整个故居按原貌整修,并开辟了纪念馆。纪念馆的大厅中央,有一尊茅盾先生握笔沉思的半身铜像,让人肃然起敬。纪念馆二楼陈列着茅盾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了解这位伟人的生平。
返程乘船沿河而行,船行屋檐下,人游细雨中,几多小桥,一幅水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