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因为爱所以爱 于 2010-12-31 23:01 编辑
如今买车族日益增多,身边同事都以买车为荣,一个个开着崭新的汽车来上班,我却依旧骑着我的旧单车来来去去。同事们都笑我太落伍,说凭你们两口子的工资,买车不是小菜一碟? 看看我家须臾不离左右的单车,掐指算算,我有多大,单车就陪伴了我多久。古旧落伍之物,为何让我恋恋不舍,凝神回想,一些片段纷至沓来,无关爱情,却让我心生温暖。
最早关于单车的记忆,是父亲的二八凤凰车。那是家中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父亲在镇上教书,母亲在老家种田,我5岁起跟着父亲上学,每到周末父亲就用那辆硕大的二八车驮着我往家奔。我太小的时候,还不会自己爬到车上去,每次都是父亲把我抱到车后座上放好,嘱我抓牢,他才从前面的横梁上车。长大后父亲还是怕我摔,总是固定单车让我先上,他后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上初中。
初一老师组织同学骑车去春游,女孩大多不会骑,老师就安排一个男生带一个女生。我说不会跳着上车,老师就指派了一个车技最好的男生带我,可试了半天,男生没能骑动,到底他自己也是孩子,哪会这种带小孩的技术呢?
眼看别的同学一对对连摔带爬的都走了,只有我还站在那,最后没办法,只有当了爸爸的班主任亲自用带孩子的技术来带着我。那次让我觉得很丢人,这么大个人了咋还这么笨呢?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学习跳着上车,不再听从父亲的安排用孩子式的笨办法上固定车了。父亲对我的自学能力很意外,但到哪去,还是他亲自带着我。父亲总是安排我好好学习,却没安排我学习骑车,大概是觉得我还小,还没到骑大车的时候吧!
同一阶段的孩子在摸爬摔打中早学会骑车了,我却从来没试过,一直听父亲的话,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一直到初中毕业,要去市里读高中了,父亲想到再也不能带我,这才指令我开始学骑自行车。
我家住在学校里,正好放暑假,全家浩浩荡荡到操场上教我练车。还是那俩大二八,还是怕我摔着,老爸指令三个哥陪练——我在前面骑,他们在后面扶。我绕着操场一圈圈的骑,哥哥们就在后面跟着跑。这可是个累人的活,你想两个轮子怎么都比两条腿跑的快呀,再说我老要倒,这可把哥哥们气喘吁吁跑得累坏了。大哥累了换二哥,二哥累了换三哥。二哥最疼我,每当我歪歪扭扭快要倒下时,他都使足力气把车掰正,一次都没让我摔到过,这样累的他满头大汗。 最后我到底学会了,第一次沿着父亲当年带我回家的弯曲起伏、坑坑巴巴的石子路,一个人骑回家,怎么得意的跟母亲炫耀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下一个个陡坡时紧紧张张、小心翼翼、严格执行老爸教的口诀:捏闸慢下。 老爸平时自己下坡都不捏闸,三哥说过他好多次,说石路颠簸,旁边又都是水沟,危险。但老爸的理论是:捏闸会损坏轮胎,所以他总是不舍得捏闸,三哥对他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作风嗤之以鼻,却又无可奈何。 我到大学时,终于可以自如飞车了。校园大,好多人都买了单车,我也买了个二手横杠车。没想到这么一个破车,还是被贼给偷走了。那天从教学楼出来,很晚,我到处找我的车没找到,看看四周黑漆漆,我心里发怵,但没办法,只能走路回去。 刚走一会,旁边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同学,问要不要带我回去。我当时一介小女生,警惕性还挺强,心想一个陌生人来跟我搭讪,肯定没安好心,万一他…..我该怎么办?摸摸书包,最硬也就一个文具盒,我郑重其事想:要是这家伙胆敢怎么样,我就用这东西砸他的头!
没想那家伙看我坚决不上车,也没怎样,只在车上慢慢蹬着,跟我闲聊,问我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在哪个班。我心怀警惕,一直不肯跟他说实话。就这样我走着,他蹬着,挺远的路,大概走了半小时,终于到女生公寓门口,我说我到了。他说你到了?好,那我走了。脚下一使劲,一溜烟不见了影子。我纳闷了好大一会,刚才这么有耐心跟我说话,害我以为他想认识我,怎么这会什么都不问,就走了?
过了好半天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他担心我一个人走夜路不安全,又怕我排斥他,所以就不明说,慢慢陪我走。从他一溜烟跑的姿势,我才想到骑慢车得多累。以前我试过,非常不好把握平衡,挺费力气的。原来是个好心人,辛辛苦苦陪我走了这么远的路,也没跟我说,真是难为他了。而我还误解他,当他坏人。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真是又感动又愧疚。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上班,没什么朋友,这期间,自行车成了最好的伙伴。有时一个人出去散步,就把自行车推着聊且做个伴儿。后来结婚了,老公因为工作关系老被弧光打伤眼膜,半夜发作,我就得带着他去医院。住的地方离医院远,又在修路,不通车,他眼睛肿的睁不开,我只有骑车带着他。单车小,他比我重,腿又长,路上坑坑洼洼,不知绊了多少次,两个人都摔倒了,根本没办法骑,只有下来推着走。生了孩子后,单车后增加了一个小篓子。老公知道我技术差,每次在路上看到带篓子的单车倒在地上,都要上去看看,生怕是我摔倒了。
回首往昔,古老的单车上承载过那么多人给我的情。单车恋情,让我恋恋不舍的不是爱情,而是人世间温暖的情义。但愿我能将这些情义传递下去,带着爱上路,从古老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