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吃过所有的粽子中,没有哪一方的粽子长得如此修长得像一条龙舟,老家的黄茅粽,正是最能代表端午意义的那一条龙舟,行驶在乡里乡亲的餐桌上等人品尝。
“轻轻地解开你柔软的腰带、慢慢地脱去你靓丽的衣裳、看着你金黄色的胴体、闻着你淡雅的体香、我、实在无法忍受你诱惑、终于伸出颤抖的嘴唇、动情的舌头、向你一口咬去.. .. ..啊,粽子,真的真的很爱你!”每到端午节临近,朋友圈就会流传这首熟悉妙曼的小诗,我觉得,这首及具诱惑力的小诗,用在我们恭城黄茅粽的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老家恭城黄茅粽的个头很大,这与其他地方做的粽子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直径达10厘米,长度为30至40厘米,由于太大,制作复杂,所以一般在端午节的头两天,就得开始着手准备了。
做黄茅粽的基本程序基本和做其它的粽耙一样,都要用到一种原料——灰水,把稻草烧成灰,过滤然后制作灰水,用灰水把糯米浸泡一晚上。
然后就是选黄茅草,得选取长式好,没有虫眼、宽大的叶片,剪掉头尾,留下中间约40-50厘米长的用来包,包法就有点讲究了:先将黄茅草的背面朝上,交叉并排在几根平行的稻草上,然后放入糯米。米放好后,提起稻草两端,把黄茅草合拢包好、捆绑扎紧,这样,一只形如龙舟的端午大粽就成型了。
接下来,就是熬粽子,之所以喊熬,就是把灰水倒进大鼎锅里和剁断的黄茅叶一起煮,每锅至少要煮5个小时以上才能蒸透蒸熟。这样熬出来的粽子才清香。且越煮得久粽子越黄亮越香。
黄茅粽也叫凉粽,刚熬熟的没那么好吃,好吃的黄茅粽,是等它放凉放冷了以后,慢慢地剥开,里面的肉呈金黄色,边面上有漂亮的菱形花纹,散发出一种黄茅草特有的清香味道。在以前农村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放十天半月而不变味。吃的时候,横切成约1厘米厚的片状蘸黄糖水吃,别有一番风味。或者往恭城油茶里泡一泡才吃,更加美味了,入口柔软绵滑,清新细腻。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叶插在大门上,菖蒲立在香火堂,出门约见伙伴忙。”小时候,就爱在小肩上挎着母亲做的黄茅粽在村里乱跑,和小伙伴们比谁的黄茅粽漂亮,精致。那时候的端午,处处都是棕香情浓。
恭城黄茅粽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给年轻的男子拿到未来的岳丈家“撂节”(送礼)。端午前一天,年轻人就得准备好一只鸭,一块猪肉,两根黄茅粽,加点糖或饼,然后在五月初四晚饭前,送到未来的岳丈家吃晚饭,恭城俗话喊“撂节”。这种习俗只在婚前喊“撂节”,婚后则喊“回门”了,头三年“回门”也是要拿大粽子的。现在物质丰富了,做黄茅粽的家庭少了,“撂节”的习俗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节日氛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在外,过节都难得回家。其实,谁不想带着“撂节”的故事,听着端午的传说,心满意足地走向温暖的家呢?有时间,还是多回家,温馨下父母的牵挂与渐渐老去的岁月吧。
“你本是森林里一棵竹子上一片绿绿的叶子,而我只是田野里一株水稻上一颗小小的糯米。本来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我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没有交割的两道不同的风景线。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你,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可爱的东西。命中注定我们要彼此相遇,还要紧紧靠在一起,一起经历外面的风风雨雨。你那翡翠般的外衣和我那颗晶莹剔透的心,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挑剔,粽子中最完美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恭城黄茅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