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1月20日,参加了大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市中职院校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本期主讲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心理学专家,培训主题是:做一个智慧幸福的教师。
那天她讲到一个教育理念:“过度”教育。
以前也知道一点关于“过度”教育的说法,既“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但没太理会。这次听到专家从另一个角度做的解读,用“顿开茅塞,恍然大悟”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一点都不夸张。
老师讲了一段故事:77年中学毕业后,她没有去农村插队,母亲给她找了一个在某企业子弟小学代课的临时工作。工作不久,她发现一个男同事有一手绝活:烟圈吐的特别好。大圈套小圈,一圈接一圈。
她说当时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要跟他学吐烟圈。然后她买了一包烟,跟几个同事约好,第二天下午学生自习的时候,几个年轻教师鬼鬼祟祟地溜进一个无人的小房间,用报纸挡住窗户堵住门,开始吞云吐雾,学习吐烟圈。
正嘻嘻哈哈玩的兴起,忽听有人敲门,她壮着胆子开门一看,校长虎着脸站在门外。
她说当时一屋子的浓烟滚滚而出,全都扑到校长脸上了。校长皱着眉头说:你们像什么样子?都给我回教研室去!
这件事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惶惶不可终日。每当全校老师开会,他都忐忑不安的想:校长今天会不会点名批评她们。她更担心的是,如果校长把这件事公布出去,传到她母亲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
她母亲也是这个系统的教师。
但那位校长好像忘了这件事,直到一个多月后,恢复高考,她辞职回家复习功课,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老师说: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位校长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处理这件事,甚至再没有提起过。
当然,从那次以后她再没吸过烟,那件事只不过是年轻人的一时好奇,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优秀的人,但校长的态度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她说: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都看的清清楚楚,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去说,都要去管。最失败的课堂教学,莫过于老师整节课都在管教学生维持秩序:张三你在干什么?李四你在干什么?王五你在干什么?这样的课堂,老师难受,学生也难受。
她说一个好的教师,不能太近视,也不要眼神太好,要学会“难得糊涂”——包容是一种大智慧。
这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跟同去参加培训的邱俊老师分享我的感受说:今天的培训,解开了困扰我大半生的疑惑。
首先是从小来自家庭的困惑。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个,父母对我们管教甚严。严倒不是坏事,但他们对儿女太过用心,特别是我母亲,过于精细,简直“明察秋毫”,任何一点小事都不放过,而且父母没有文化,管教方式有些简单粗暴。尽管他们差不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养育儿女上,惨淡经营,用心良苦,可以算是最优秀的父母了,可是作为儿女,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却一点都不快乐。
父母对我们要求太高,管教太多。举个例子:我是他们最小的儿子,也都五十多岁了,可是就在几个月以前,母亲在世的时候,只要我有任何一点事让他们不满意,他们会在电话里轮流训斥我至少两个小时,从我六岁时犯过的第一个错误开始一直说到现在,然后再讲一番大道理,再约法三章,五要十不准……
说实话,父母的管教让我们很难受,却又无法回避。
我对邱老师说: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为此困惑了大半辈子,郁闷了大半辈子,却找不出什么问题。父母错了吗?没有。可为什么我们这么难受呢?今天才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管教,就是“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跟“疏于教育”一样,让孩子惶恐不安,失去方向。我从小的家庭氛围就太过紧张,压抑,缺少温和与宽容。
我们那一代人的父母,在贫困和饥饿中辛苦了一辈子,把我们养大不容易,我们就不要责怪他们了,也没资格责怪他们。明白了“过度”教育的弊端,引以为戒就是了。
其次是作为中职教师的困惑。
毋庸讳言,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甚至个别学生整体素养较差,这是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或心不在焉,或交头接耳,甚至玩手机、睡觉。这些小毛病要不要管?要管。
但如何管?管少了管轻了不起作用,管多了管重了效果更糟,甚至会造成师生对立,适得其反。
这就是个“度”的把握和技巧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小而言之,在每一节课上;大而言之,在整个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认识“过度”教育的弊端,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避免“过度”教育,我的体会是:
首先要包容。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过就是说说话、玩手机、睡觉;生活上,也不过就是懒散点,随意点,这些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犯的小错误,甚至我们成年人也会犯这些错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都没毛病没缺点,什么都懂,还要学校、要老师干嘛?只要不超越老师的“底线”,就不必如临大敌,过于苛责,谨防“过度”教育。
比如专家讲的那个“吐烟圈”的故事,我想了很久。如果我是那个校长,我会不会抓住不放,大会批小会斗?
其实有些小事,可以不说。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也许效果更好,所谓“不教之教”。或者换个方式,换个时间场合,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解决。
我曾说过,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思路有套路。如果事无巨细,天天对孩子“怒吼”,往往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倒葫芦起来瓢,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是耐心。教育永远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和成长都是伴随一生的过程。作为中职教育的老师,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说了不听还得说,管了没用还得管,教了不学还得教”。
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个我不否认,但还应该有下句:不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我坚信教育终究是有用的。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有些到了五十岁才真正理解,有些至今还没有完全做到,还在努力去做,一生都受益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你不能指望今天播种,明天就开花结果。我们的教育如果没起作用,要么是火候没到,要么是方法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