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揪小女巫的小辫子
本魔曾遇见一个丫头,脑瓜拧麻花,说话老是云山雾罩,胡乱跳跃,让别人猜不透她想表达什么。
比方说,她写了一贴,开篇介绍:“邵婆婆的长征之路是跟着医疗队一起走的,后来的后来在党的安排下来到老家的制药厂就职了一个说轻不轻说重不重的职务,吃惯了面食东北人的她,刚来时的水土不服也逐渐鱼米之乡,吃起大米饭辣椒菜。”邵婆婆来到谁的老家呢?我猜应该不是她的老家而是她丈夫的老家,而且她丈夫的老家是在城里。她好像是东北人呢。可啥叫“水土不服也逐渐鱼米之乡”?这个费思量了。
既没交代邵婆婆的丈夫也没交代她的孩子,就突兀的冒出来个杨阿姨,而“杨阿姨当时下乡知青就在外公那个村子里,”
好吧,我们可以猜出邵婆婆的丈夫是姓杨。
既然杨阿姨“每天扎着小辫子早出晚归和妈妈一起出工收工大食堂打饭几块窄窄的床板休息睡觉。”起码交代一下和谁妈妈嘛。虽说丫头是以第一人称讲述,但也应该交代一下,像红高粱,城南旧事等电影也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都会说“我奶奶”,“我妈妈”之类的定语嘛。恭喜我,又猜出来那个妈妈是丫头的妈妈。
可丫头接着的描述“一个高干子弟和农村丫头虽说身份截然不同,可是深厚的友谊就是那样建立起来的。”又得猜从哪又蹦出来个高干子弟啊?是杨阿姨?不对,杨阿姨应该是高干子女嘛。
接着“邵婆婆为了感谢外公对女儿的照顾,时常会带着干部待遇才有的吃食或用品来,话不多总是看看就走,直到杨阿姨回城。”这里,又得猜那外公,我智商高,又猜出是丫头的外公。
再然后“柳柳是杨阿姨的儿子,大我半岁。小时候最讨厌丫常说的一句话,尤其他说的还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我只是一个乡村野丫头操的是一口塑料不懂话。”跳跃到这,才能猜出那个高干子弟原来说的应该是柳柳。
通过:“城里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胆子特小,看到老鼠会怕,看到蜘蛛会尖叫,看到蟑螂会停止呼吸,玩游戏玩不过同伴时会哭。柳柳有着所有城里孩子都具有的毛病,每次遇到这些情况总是我保护他,可能这也是我有点瞧不起他不愿意叫他哥哥的原因。”的描述,又得猜了,杨阿姨和谁结婚了?根据后面讲的,也许是回乡知情,也许是插队知情。而且,柳柳应该出生后就交给邵婆婆抚养了,才会成为城里的孩子。而且“那一年,我们6岁。”说明只是去乡下玩的时间不长。
根据“邵婆婆为了女婿的前程,特意去了一趟外地。朋友帮她解决了女婿的工作问题,于是,杨阿姨重蹈离乡背井的覆辙,举家搬迁。”我猜,那女婿应该是当地人,不然不会背井离乡不是?
“那一年,我们14岁。”
从6岁一下子蹦到14岁,没交代中间有无再见过。既然,柳柳直到6岁都在城里生活,那6-14岁应该不会离开城市。毕竟那是上学的阶段,城里的学习条件远比乡下优越的多。
而这八年里,柳柳和丫头见过几次面呢?连一笔带过的描述都没有,我猜不出来了。要是只有六岁的那一次,扯什么爱情那就太搞笑了。
“时间会淡漠回忆,距离产生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生疏。偶尔的电话联系,不痛不痒不涉及内心,礼貌的嘘寒问暖自然还是会在,只限于此。”就这样过了11年,中间没再见过。也就是说连友情都淡漠了更难以产生啥爱情了。
“折花门前拒,直至天涯处。”
这个结尾连花痴都会笑:真傻,真能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