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生晓梦迷蝴蝶
——简评海边边诗歌《身体,是外在的形式》
文/山东国哥
“这样想着,天空渐渐暗淡下来”,一首诗用这般平静、恬淡的语气开头,很容易让读者放松地、毫无戒备地走进诗作者精心布设的“语言迷局”。而紧接着,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平静、恬淡”的时间,他甚至用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瞬间就给我们揭开了真实、惨淡、无法回避的生命真相——
“那些支撑起白昼的鸟鸣,花草
和流水的响声高过一朵白云
与我擦肩而过时,一只蝴蝶
恰好印证了我的存在”
白昼需要鸟鸣、花草、流水、白云……这些明亮而美好的事物来支撑吗?好吧,但即使这样,它们与“我”的交集也仅限于“擦肩而过”,而“我”如此卑微,“我的存在”,竟需要“一只蝴蝶”来印证!那么之前,我存在吗?我在哪里?我在以一种怎样的状态活着?
作者在这里迫不及待地抛出“一只蝴蝶”这个主意象,是有其周密考虑的。希腊神话中蝴蝶代表灵魂,因为当它变成蛹时好象死了,然而在成为一只长翅膀的蝴蝶时,就又飞了起来。而在中国古老、隽永的梁祝故事中,蝴蝶又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因此,“蝴蝶”入诗,看似已经成了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这里,作者却并未赋予蝴蝶过多深远的寓意,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这一只出现在白昼和夜晚交汇处的蝴蝶,其实只是一个道具,是标在作者身体之外的一个符号,是和作者沉郁的情感遥相呼应的一个触点。它就像一面镜子,印证着我微不足道的存在。
“比起整个季节,我的体内
装满了由此而得出的一个结论
——爱与不爱”
是啊,生命的意义最终归结为“爱与不爱”。读到这里,不由使人想起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一段非常经典的独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这首诗歌,也是一样。我向来承认一首诗写出来,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经验以及文化的、社会的种种个体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对文本和诗歌意义的理解。
接下来,作者用三个“不会”表达了自己的选择——
“但我不会脱口而出
不会抓住他的论调不放
不会抓住裙子上复制的另一只
飞翔的蝴蝶”
读者一定明白,三个“不会”,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是无奈的,尤其“裙子上复制的另一只飞翔的蝴蝶”,特别耐人寻味,相对于第一只蝴蝶,它更加虚幻而捉摸不定,也许它只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而已。
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忧郁甚至伤感的气氛,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收回来,反观自己的内心,正视当下的生活。
“必须深入跨过面前的一道鸿沟
让安静,归于安详
归于母亲留给我的身体
扯下夜晚最后一块花布
想,或者不想”
面前的这道鸿沟,就是我们生命的困境,我们的无从选择,我们的浮躁不安。而跨过去,让安静归于安详,归于本我,是一种大境界,需要摒弃很多身外的诱惑,而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吧。
行文至此,浪漫的作者还忘不了给我们留下一点想象或慰藉……“夜晚最后一块花布”,哈哈,就是一块缀满星星的天空吧?就是一场星光璀璨的梦吧?就是永远都不会丢失的信念和希望吧?读者,你说什么,它就是什么!
附:
身体,是外在的形式
文/海边边
这样想着,天空渐渐暗淡下来
那些支撑起白昼的鸟鸣,花草
和流水的响声高过一朵白云
与我擦肩而过时,一只蝴蝶
恰好印证了我的存在
比起整个季节,我的体内
装满了由此而得出的一个结论
——爱与不爱
但我不会脱口而出
不会抓住他的论调不放
不会抓住裙子上复制的另一只
飞翔的蝴蝶
必须深入跨过面前的一道鸿沟
让安静,归于安详
归于母亲留给我的身体
扯下夜晚最后一块花布
想,或者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