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6-7-22 10:09 编辑
【闲侃正史】 身在花间无笑意
1、
历史上我们有过这样一个人,他活在唐末五代,词藻华丽骨秀,甚至有人觉得他的词比唐后主李煜不相上下。
对,他叫韦庄。
也就是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果你看过《秦妇吟》,读过《浣花集》你应当对这个人有深刻的印象。
凡事总的说说根源,韦庄是一个有来头的人,他的四世祖是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所然相隔若干代,看起来还是有些文学血统传承的。
应当说,韦庄生活在一个不安分的时代,唐末五代从历史断代上看,应当属于朱温称帝灭唐之后,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的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从时间上看,区区54年。看中国历史你基本能感受到一个现实,那就是任何朝代的更替前后,都是最血腥,最动乱,最不堪的时期。
韦庄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
他的四世祖韦应物生活在中唐,那会儿家道中兴,日子滋润。到了韦庄这一辈,基本就是家道中落,十分寒酸了。
所谓富不过三代也是有点道理。
大凡读书人,无非都有一个科举的梦,梦想中的,于是身后就一派荣光。韦庄同学也不能免俗,自然在科举的路上也是孜孜追求。
不知道是老天爷故意难为他与他过不去,还是他自身能力的问题,韦庄的科举之路,可谓举步维艰,屡考屡败。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到了公元880这一年,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韦庄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城,准备实现自己的科举梦。哪里知道黄巢造反,长安几乎“满城尽带黄金甲”了,还科举个球啊,能活着出来就是运气了。
因为黄巢的军队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莽造反哪有那么多讲究,该抢的抢,该夺的夺,瞅你不顺眼一刀剁了你。这情形还科举?还奢望功名利禄?跑吧,逃出长安,有多远跑多远。要知道这一年韦庄同学已经46了,46还在做科举梦,想一想也真够难为他了。可是别无他法,在那样的时代,科举是唯一的“正途”,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机会,应当赞叹的是那个时代虽然混乱,但没有年龄线阻隔,只要你想考,你就来试,倒也公平。
2、
逃离长安之后,韦庄去了洛阳,此刻他内心一定充斥着太多的无奈,人生功名,多少次的博弈,却在战乱之中为求生而逃亡。 在洛阳躲过了战乱之后,韦庄开始了一段颠簸流离的人生,先后在安徽,河南,山西,镇江,东阳,三衝等地短暂停留。
其实,我理解这时候的韦庄,之所以不停的变换自己的生活之地,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情势所迫,大凡日子能过下去,谁人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到了公元893年造反的黄巢们终于消停了,唐昭宗当朝第二年,韦庄时年58岁的韦庄,怀揣着科举梦,又一次来到长安会考。 长安城秋风瑟瑟,走出科举考场的韦庄,看着满地的落叶,心中一片茫然,或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先兆,果然,苍天继续和他开玩笑,他又一次不中。
写到这里,我对韦庄的毅力深表钦佩,考了一辈子,依然在坚持。
也许是苍天还是有眼的,觉得对一个几近花甲的老者,终于网开了一面,第二年,也就是他59岁的那年,他终于考中了。
我不知道当韦庄拿到中的消息的那一刻是怎样的心情,是想哭还是想笑?
一个他追逐了大半生的梦,终于在他59岁这一年梦圆了。
他考取了进士,最后当了一个校书郎的官职。这个进士算是科举之中很一般的成绩吧。肯定排在状元,榜眼,探花之后,当然,能在59岁考取这样一个功名,我们也得祝贺韦庄同学,所以,在公元2016年的今天,我发去贺电。
这个校书郎是唐代一个官职,负责典籍校对,勘误,属于秘书省行列的。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这个59岁中举的韦庄,冲着他的这份毅力和坚持,就算你不点赞,切莫嘲笑。因为我说过,功名利禄是所有人内心都会有的一个梦,为梦坚持,为梦守望的韦庄就不该被嘲笑。
从四处飘荡,到考取功名,韦庄付出了几十年的人生代价,这期间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他在一首诗中如是表述: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到了公元901年,韦庄调任四川掌书记一职。这个官衔也是唐代所设,相当于八品,算是一个掌管军政,民政的机要秘书。七品都是芝麻官,这八品又是啥?
3、
在现存的唐诗之中,最长的那首唐诗《秦妇吟》出自韦庄之手。这首二百三十八句的长诗,叙述了一个逃难的贵妇的人生经历,说的是公元880年黄巢造反,起义军占领长安,黄巢称帝,以及唐军反攻到黄巢被灭。
这首写实的乐府长诗,一直不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喜欢,因为它描述了在起义军面前,统治者们的仓皇和狼狈,诸如这样的诗句: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所谓的唐贵族们,对这样的诗句相当恼怒,因为它几乎真实的再现了黄巢起义军给唐和长安带来的狼狈和无情。
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也给韦庄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以至于晚年的他,甚至都不准许家人在他面前提及这首长诗。好像事情总是那么诡异,这首一直在各种典籍里有名录的长诗,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间里,悄然消失的遥无影踪。
一直到20世纪初的某一天,人们在敦煌石窟里看到了这首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诗作。
不能不承认,读过《秦妇吟》之后,对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都称赞不已。唐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在这首《秦妇吟》面前也只能说爱国的情感杜甫很浓烈,但是,在深邃的思想性面前,韦庄更高一筹。
一个贵妇的视角,从黄巢起义之前,唐贵族的腐败堕落,压榨百姓,写到黄巢揭竿而起的必然,甚至赞叹黄巢起义是顺应了民意,但也写到了起义军的残暴粗野,更问责了唐政府剿贼的狼狈和无策。
所以,这样一首长诗,不被统治者们喜欢也就不奇怪了。
历朝历代都喜欢洞房花烛,而厌弃发丧出殡,这也是大实话。
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诗人笔下的这份荒凉,道出了起义军带来的战乱苦痛,也间接的表达了对唐政府的失望和不满。
杜甫没有这种七言长篇史诗,唯白居易《长恨歌》可以譬之。但《长恨歌》浪漫倾向较显著,只集中表现两个主人公爱的悲欢离合。《秦妇吟》纯乎写实,其椽笔驰骛所及,时间跨度达两三年之久,空间范围兼及东、西两京,所写为历史的沧桑巨变。举凡乾坤之反覆,阶层之升降,人民之涂炭,靡不见于诗中。
有人说韦庄的这首《秦妇吟》是足可以与杜甫,白居易这样现实主义诗人巨擘相提并论的唐诗第三座丰碑,这个说辞也不过分。
4、
走了很远的路,见了太多的事,所以,对韦庄而言,流离也是财富,是他创作的财富,是他诗作的源泉。
跌宕的人生,悲催的际遇,让韦庄在叹息命运无常的时候,注定带着伤时、感旧、离情、怀古的情愫。
读他的《浣花词》,不能不赞叹,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这在晚唐诗人之中,算是凤毛麟角,不多见。
当然,虽然在科举上大器晚成,又没有坐到高官要职,但是,韦庄的才气还是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翘楚人物之一。
人,都属于时代的,离开了那个时代,谈什么都没有意义。
晚唐就是一个沉疴在身的病人,原本气数渐尽,神力也无奈。
为自己人生理想奔波了大半生的韦庄,虽然考取了功名,其实也看透了世相,否则不会有那么深刻的诗词留给后人。
无论是他的《浣花词》,还是不受待见的《秦妇吟》,都是他留给这世界最不朽的念想。
如果说杜甫的《三吏》《三别》透着对底层百姓的无限深情,对社会的无限愤怒,那么《秦妇吟》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真?
韦庄的诗是这样,他的词更加靓丽。
作为花间词人的代表,他和温庭筠等人,被誉为花间词人的代表。温庭钧的花间词虽然写的漂亮,华美,但是,读过之后总觉得是空洞泛善可陈,因此在词的发展史上,他固然是一个词派的开山鼻祖,但比起韦庄,真的是算不上一代大师。
5、
韦庄的词不但文字清秀,且意义深远。这显然与他一声颠簸流离,命运多舛有直接关系。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他诗词的深邃意境和更高的起点。从这方面看,他远远胜于温庭筠。韦词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五首”。
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其中第一首写江南春色,“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更兼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此词情致缠绵,意象鲜明,堪称咏“江南春色”的诸多诗作中罕见之佳作。
身为花间词的代表人物,身在花间词中,温庭筠可以极尽华美缠绵,夸张传情。而韦庄则身在花间词中,面无笑意,冷峻面对,这也许是后者高于前者的不同之处。
韦庄的一首《思帝乡》的名词这样写: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抛,不能羞。
寥寥只言片语,把一个热辣大胆的女子刻画的而淋漓尽致,这种极赋画面感的词,读来直白,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少有缠绵。
入蜀之后,韦庄得到了王建的赏识,官运就此平坦。
从长安到蜀地,一生流离的韦庄,至死也没有再回长安。
未老莫还乡,还乡已断肠。
对人生的有着无限感悟的韦庄,七十五岁那一年,走完了他全部的人生。
身后有《浣花词》数卷,有不朽《秦妇吟》让人赞叹。
即便是被后人誉为花间词最优秀的诗词大家,我们透过他的诗词之作,没有看到他的笑颜,只是看到他冷峻而无奈的站在花间……
身在花间人未笑,阅尽平生多煎熬; 一曲长歌秦妇吟,说尽前朝说今朝。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