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成都,武侯祠,多云。
从宽窄巷子出来,原本打算继续乘坐出租车去武侯祠,却看见巷子口有预售武侯祠门票的摊位,而且买票后可以乘坐免费班车。这样,我们便买了票,上车等候。面包车里闷热难耐,印有成都市区简单地图的小广告纸页,成了绝佳的“扇子”。不一会儿,车子开动,这才感到稍微的凉快。成都的天气预报说,当天气温最高达到28度,就连穿短袖T恤的我,也觉得热气扑面。
说到武侯祠,便会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中国,除了年轻的一代我不敢说外,对《三国演义》几乎是无人不知。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国,便建都于此。武侯祠,也称“汉昭烈庙”,蜀汉后主刘禅为其父汉昭烈帝刘备建造陵寝时,一并建造汉昭烈庙与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的祠庙。
今天,这座极具代表性的三国文化圣地,成为4A级旅游景点和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国文化博物馆。早年的《三国演义》原著以及改编成的电视剧,都让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及人物有些粗浅的了解。所以,游武侯祠,也是对三国文化的重温。那一个个广为世人传颂的历史故事,那一条条富有传奇色彩的鲜活生命,仿佛历历在目。《隆中对》、《出师表》这些旷世巨作,犹如三国文化的黄钟大吕。
武侯祠虽然亦称为汉昭烈庙,却一直以武侯祠而对外命名。郭沫若、李先念先也后题书“武侯祠”,足见世人对诸葛亮的崇敬胜于对刘备,尽管后者是君,前者为臣。这种君臣关系,在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罕见。
一个多小时的游览,足迹踏遍武侯祠的内外——唐碑、明碑、文臣廊、武将廊、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孔明苑、群贤堂、荐馨殿、四方亭、旌忠门、静远堂、惠陵,最后来到三国文化陈列室。那尊石刻的三国演义开篇词——明代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的《临江仙》,作为参观武侯祠的结尾,应该是最为恰当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紧挨着武侯祠,有条很有名气的锦里古街。在这里,三国文化和川西饮食水乳交融,人气旺盛。正如锦里招牌所言:“徜徉于川西古镇风格的小街陋巷,尝小吃,玩工艺品,喝盖碗茶,吃三国菜,在四合院里发呆,在石拱桥边晒太阳,看亭台水榭,听细流潺潺;入夜,流连于酒吧,沉睡于客栈,灯影摇曳,明月高悬……极致的浪漫,惬意的体验,恍惚间如同隔世,梦里不知身在何处。”
或许古镇老街都有这种情调,只是盖碗茶、三国菜是独一无二的。肚子里宽窄巷子的小吃早已跑到爪哇国去,唯有街边美食在极度诱惑着我们。这里的小吃比宽窄巷子实惠些,花样也多些,于是得出一家经验之谈:凡来成都品尝小吃者,尽量避开宽窄巷子,而到锦里就餐。
在街边看皮影戏,一位成都美女娴熟地在幕后操控着,使得幕前白屏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在北方庙会老街才能得见,可见川西深受北方文化影响。牛皮糖、汤麻饼、菠萝饭、香脆椒,还有张飞牛肉,都想来一点尝尝。结果,半斤多张飞牛肉,被一扫而空,一份黄澄澄的菠萝饭也被风卷残云,唯有那包香脆椒既辣又多,留存数月还没吃完。
|